点击查看原图从济宁城区向北约三公里处,有一处名叫萧王庄的所在。这里地处任城区,原有九座高大的土堆。这些土堆参差相向,看上去高7到12米不等,40到60米见方,之间的距离相隔700到1400米左右。这个地方的村民们都说,这些土堆叫“九米堌堆”,还有叫它“九女堌堆”的。关于土堆俩名字的来历,还有两个神奇的传说呢!
是将女之冢,还是军事道具?
第一个比较悬疑的传说是:北宋末年,辽兵大举入侵中原,以穆桂英为首的杨家将奋起反击。当时,以白天祖为首的辽军攻占任城,并在今济宁一天门附近布下天门阵,以待杨家将自投罗网,而穆桂英发现其企图后,在郊外围城打援,断其粮草,其营地一夜间竟神奇地筑起了九个堌堆。穆桂英命士兵在堌堆上撒上小米和黄草,当白天祖看到城北金光闪闪的假粮草,吓破了胆,在几乎草断粮绝的情况下,不敢再继续对抗,只好自动退兵。穆桂英就这样巧破天门阵,收复任城,这就是“九米堌堆”的传说。
另有一种比较可信,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的版本是:穆桂英与白天祖大战任城,月余终于获胜,但九名杨家女将却因此壮烈牺牲,穆桂英悲痛万分,亲自舂土重葬九英烈,“九女堌堆”因此而得名。
在济宁的地方史志中,对九座堌堆也有记载。清《济宁直隶州志》曰:系泰山余脉至济宁城散落为九。民国《济宁县志》以为檀道济唱筹量沙所筑。即南朝大将檀道济与魏军打仗时用黄沙筑的九个假米堆。九女堌堆作为济宁北郊的一大景观,也久负盛名。明代靳学颜《九塚诗》对此作了描述:虹梁袅袅带荒陂,青塚垒垒似九疑,石马有魂嘶夜雨,金凫无羽泛洪池……当时堌堆如山如丘,松柏成林,因而历史上对九女堌堆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
揭开堌堆来源之谜
关于九女堌堆的故事可以说在济宁流传甚久,然而,九女堌堆真是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是穆桂英或者檀道济所留将士义冢或军事道具吗?
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故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终于被考古工作者们揭开了。据济宁市文物局原文物科科长顾承银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进行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根据当地土堆裸露的砖石情况,以及之后进行的钻探勘测,确认这些堌堆应为古代墓葬,而堌堆就是墓地的封土。之所以对这个地方进行勘测,是因为七十年代百姓们挖地道时,就曾阴差阳错的挖到过这个地方。当时虽然没有将整个墓室挖通,但那时候大家已经知道这里绝非像故事传说中所讲的那样,是什么军事道具,而应该是几座墓地。既然是墓地,那是不是说明,这里真的是穆桂英埋葬九位女将的所在呢?顾科长回忆说,经过多次的勘探、调查结果显示,该墓群应该是汉代的墓葬,因此朝代显而易见是不对的,这绝不可能是穆桂英埋葬其将士的地方。
墓群之最———1号墓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济宁市文物局对这几处古墓又进行了复查后,终于确认为大型的汉墓。当时,由于历史上或自然,或人为的破坏,九座堌堆地面之上仅保存了四座(编号一至四号墓)。另几座则是早已被夷为平地。发掘开放的一号汉墓,民间称其为“大堌堆”,是萧王庄墓群中现存封土规模最大的一座。1977年,这几处墓葬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墓群之中的一号墓位于济宁市传染病医院内,封土高出地面12米,60米见方,为墓群封土之最,其上绿树成荫,松柏成林。但经勘测发现,历经两千余年的这座汉代大墓因早期遭到盗掘和破坏,以及附近百姓的烧砖取土又造成了大量的土质流失,已经直接威胁到墓室。一号墓告急!为此,1992年经过济宁市文物局多次会议研究并报请上级部门批准,终于成立了萧王庄汉墓发掘组,准备对一号汉墓开始进行考古发掘。
一号墓门楼
新闻推荐
最大降水量达到164.4毫米首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本报讯(记者相启申)汛期首场强降雨非常给力。首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影响,从7月4日中午开始,全市迎来了入汛以来的第...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