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利莎通讯员周拓
8月23日即将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它代表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夏天的湿热暑气即将退去,干燥的秋冬即将来临。专家提醒,这个时节市民要当心“秋燥”伤人。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毕宁康向记者介绍,“秋燥”是指在秋季发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分温燥和凉燥两种。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同,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
毕宁康提醒广大市民,防“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点儿盐或蜂蜜,还可以适量吃一点儿梨等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很多年轻人在初秋时,不注意补水,结果嘴唇经常起皮。”毕宁康说,除了身体需要补水外,处暑过后,晚上气温比较低,睡觉的时候不要开空调。只有注意生活细节,身体才不会出毛病。
新闻推荐
■记者刘利莎近日,本报收到来自苏州大学2010级大学生陈梦的一封信,在信中她提到,自己参加了瑞基“行走中国”苏州大学2012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实践队对“供应链金...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