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石晶)2012年1月13日,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队员,本报特约战地记者、济宁籍维和战士吕祥,乘专机离开祖国,奔赴南苏丹,开启为期8个月的维和征程。近日,本报特约记者吕祥传来最新消息,9月末,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将结束维和任务回国,离开祖国8个月的战士们就要回家了。
1月13日启程离开祖国,1月18日,本报就刊登特约记者吕祥从南苏丹发来的首篇报道《第一天的思念》。克服非洲高温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建设任务重等困难,特约记者吕祥在短短1个月时间内,又传回多篇稿件,为家乡人民讲述初到非洲思乡之情,讲述在非洲度过一个特别的中国春节,讲述苏丹南科尔多凡州中国公司28名工人被俘后,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提升安全防范等级。
2月初,吕祥跟随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分遣队奔赴南苏丹西加扎勒河州马普尔任务区。马普尔任务区没有相关通信设备,无法直接和报社取得联系,吕祥就将稿件交给瓦乌营区战友,再由战友通过互联网向本报发回报道。半年的时间里,特约记者吕祥传回了近20篇稿件和数十张图片。维和工程兵大队营区内网络信号并不好,很多时候传送几张图片就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但因报纸版面所限,又无法将吕祥传回的图片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
吕祥用鲜活的文字和图片讲述中国维和官兵的故事,执行DDR工程任务、帮助南苏丹当地居民开辟耕地、中国维和官兵在驻地种菜……工作繁忙,他就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写稿件,担负起特约记者的重任,近日,特约记者再次传回稿件。期待下月,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结束任务,顺利返回祖国。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孙丹青实习生赵星灿你我与文明同行创建美好济宁近日,浙江临海一男子酒后骑自行车与一辆三轮车相撞,不仅人受了伤,还被交...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