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峰
马大婶小我两岁,是我初中的同学。“煎包大婶”这一叫法还是出自小么哥。小么哥是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新闻节目叫“啦呱”,“啦呱”是全国第一家用地方话以啦呱聊天的形式播报新闻的,其中还有一搭档不时地互动一下,在同行中颇有议论,被称为很不严肃的新闻播报。总之,小么哥是个名人,又客串了选秀评委,小么哥在选秀节目中给我同学起这艺名,这个同学就不一般。
马大婶叫马东莲,那是济宁十四中学刚搬到郊外护城河西岸不久,初二我们编在了一个班里,座位离得挺远的。班里的同学我至今大都记得差不多,她相貌平平也确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但是后来有两件事让我记住了她。初中二年级学校里增加了晚自习课,晚自习教学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是大撒把,所以两节课都是在玩,极少有人主动学习的。晚自习有两大热点,现在与同学们说起来还都记忆犹新,一是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对骂,两人的对骂也不急眼,完全是在打发时光,同学们也都置身局外人而静听着瞧热闹。二是在课堂里唱歌,起初有人小声哼唱继而引来越来越多人跟着唱,就成了带领唱的合唱。那第一个开始哼唱的就是马东莲,到最后领唱的仍然是她。
那时候电视机还不普及,音乐课也不多,人们的音乐知识还停留在听半导体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栏目叫广播歌选,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每天都有20分钟的每周一歌,另外各个广播电台都有些音乐欣赏、歌曲教唱栏目,讲解著名歌或曲的欣赏以及作品的背景、创作过程。学校里的大喇叭每天三次播出的是《大生产.》、《夫妻识字》之类的革命歌曲。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年度评选出的广播歌选曲目,歌曲已从口号语录式的主题转向抒情。那时候还没修济安桥,也没修济安桥路。后来有人在那里出售两毛钱一份油印的“群众喜爱的十五首歌曲”,很畅销。记忆中有歌曲:《大海一样的深情》、《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再见吧!妈妈》等等。
自习课上马东莲最拿手的是电影《泪痕》插曲《心中的玫瑰》,这是文革结束后由兴起的伤痕文学改编的电影,她唱的是声情并茂,不由得让大家跟着哼唱起来。由于是晚自习,周围静静的,这种集体哼唱影响到了邻近的班级,我们班在二楼,上下左右都是教室。不久就被汇报到相关的老师那里,于是班主任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了这种集体行为,当然,班主任还要向班干部了解情况,马东莲被点名批评,此后她依然喜欢唱歌,只是不在课堂上唱了。
后来,马东莲又一次被点了名,而且是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这在她前面的基础上更增添了知名度。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济宁的时候,社会上人们的衣着开始告别过去的黑白灰开始往鲜艳色彩发展。大街上偶然也能看到弯曲的波浪发了。马东莲,这个爱跳爱唱的十几岁女孩突然就顶了一头曲里拐弯的发型出现在校园里,学校里一下子就炸开了,在女生当中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知道的对不知道的奔走相告:“咱学校也有烫发的了!是初二二班的马东莲。”“俺班的!”同学们听了还挺自豪,老师知道了脸拉得长长的:“那还行?人家别的班里怎么没有啊!”全校师生大会上马东莲被点名批评,并勒令限期对发型整改后才能上课。
初中毕业后,同学们有的去了别的学校,有的参加了工作,一晃30多年过去了!同学们如今生活的怎么样呢!近日在晚报上发现了同学马东莲的影子,报上介绍她失去工作后曾开过干洗店、餐馆,现在又在经营一家煎包铺,而且从未间断过她的爱好———唱歌,还积极参加电视台举办的选秀节目,人送绰号“煎包大婶”。我给她总结了一下,无论是开干洗店还是经营煎包铺,都离不开“折腾”二字,这便是她的性格特点。
一位朋友的女儿出嫁,我去吃喜酒遇到了一位同学,他在工作中因事故致残病退了,谈起同学们方知一个个都过得不咋地,大家都在企业。我们这代人出了学校的大门进入工厂大门,中年了想加劲干,可是企业一个个倒闭破产让大家下岗失业了,生活都挺艰难,同学们分手30多年了也没聚过,见了面都老的不敢认了,只能在偶尔的相遇中说起谁谁谁怎么样,一般只捡困难的和幸福的说。在我的眼里“马大婶”是幸福的,我对同学说:不要总是“咳呛”的未老先衰,工作的时候我们努力了,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又不是我们的错。抬起头来好好生活,像“马大婶”那样,天天过得有滋有味。
目前马大婶正在加紧舞蹈和街舞的学习训练,为的是早一天登上央视的星光大道角逐冠军荣誉。我们期待着做她的铁杆粉丝呢!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2012年11月17日上午10点,森泰御城·首府与济宁欧派商场联合举办的“森泰御城·首府与欧派感恩卡发卡仪式”在首府售楼中心举行。首府———...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