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见习记者曹俐
有人说,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上天就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就注定今后的人生道路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今年43岁的李静是济宁艺美美容美发学校的创始人和校长,十几年来,已培训七、八千名学员,年利润达到六、七十万元,尽管现在的她已小有成就,但每每回首曾经走过的路,逝去的过往早已成为她人生中一道不同寻常的风景。
“不甘心与锄头、泥巴打一辈子交道”,她四次高考圆了大学梦
1991年,20岁的李静满怀欣喜地从菏泽单县来到济宁上大学,经历四次高考才考上大学的她,格外珍惜这来自不易的机会。“对于农村人来说,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考学\’是走出去的独木桥。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不甘愿自己今后的人生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李静说,她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像父辈那样与锄头和泥巴打一辈子交道。
作为家中唯一“走出去”的大学生,再加上是家中的长女,她所肩负的责任似乎比他人更大些,因而,“把弟弟和妹妹也从农村里带出来”也就成了李静最大的心愿。
1995年,李静被分配到济宁车辆厂工作;1997年,经人介绍,迈入了婚姻殿堂。这样看来,有工作,有家庭,幸福的生活开始了。谁知“好景不长”,1997年底,由于车辆厂的效益不好,裁员,李静下岗了。祸不单行。李静下岗不久,老公也从化工厂下岗了,家中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这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养家糊口,老公下岗后,半年里换了6份工作。”
尽管这样,李静也从未改变“让弟弟和妹妹走出农村”的想法。“为了生计,选择了门槛最低的服务行业,美容美发也是能最快地把弟弟妹妹带出来的行业。”李静下岗不久,参加了市就业办开办的下岗职工培训班。“一走进教室,第一感觉就是,以后我也要开一个培训学校。”回忆起刚踏入培训班时的情景,李静仍记忆犹新,“开培训学校”的种子也就从那时开始悄悄地发芽。
“再困难也要闯出一条路来”,下岗后的她两次创办培训学校
1998年底,为了暂时缓解家里的经济状况,培训结束后,李静在澡堂里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小理发店。“澡堂里房租低,顾客理完发就可以去澡堂洗澡。”李静说,来澡堂洗澡的顾客就是理发店的目标客户群。
但是,“开培训学校”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她耳边,在经营理发店的同时,李静也在筹备培训学校。2000年初,她托人在招待所里租了两间房子。“当时的设备很简单,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就是所有的家当。”谈及初创业时的点点滴滴,李静说那是不堪回首的过往。“为了招揽生源,印发了一千余张宣传单,在人流量大的车站发了20多天,也只招到了3个人。”
2000年底,儿子出生了,给家里增添欢乐的同时,李静夫妇也面临着更棘手的问题。“老公每月才挣六、七百块钱,除了要养活三口人,还要交房租。”说起儿子刚出生时家里的贫困,李静的眼里泛起了泪光,为了让儿子吃的好点,她和老公几乎早晨没有吃过早点。“你吃吧,我不喜欢吃。”、“你吃吧,我吃过了。”……李静说,这是当时夫妻两人最多的对白。
生完孩子后,由于没有生源,资金匮乏,培训学校“关门”了。儿子1岁多时,为了“给孩子挣奶粉钱”,李静决定出去找工作,但屡次碰壁。“一个月300块钱的工资都愿意干,但找了一个月还是没有找到。”回忆起当初找工作时的情景,李静有着说不出的委屈,“只要说家里有个1岁的孩子,就果断的拒绝了”。
那时,李静就暗暗发誓,“再困难也要闯出一条路来。”因此,2001年,她再度“捡”起培训学校,为了生源,她和弟弟两个人开着三轮车去县里、乡镇里,甚至村里张贴宣传单。“第一期招了六、七个学生。”
从两个小房间到1200平方米场地,“学校在哪,家就在哪儿”
房租,是李静创业途中的“拦路虎”,从开始经营培训学校起,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因没钱交“房租”而落泪,多少个夜晚因拿不出房租而辗转反侧……
2003年时,李静已经将学校从招待所里“搬”了出来,有了宽敞的教室,但也面临着更棘手的问题,即房租。现在,她仍清晰地记得,2003年底,当大家忙着置办年货时,她却为没钱房租犯了愁。“快过年了,房租也到期了,由于效益差,流动资金困乏,没有多余的钱交房租。”说起当初没钱交房租的情形,李静哽咽了,弟弟妹妹把自己的私房钱都“贡献”出来,跑了三天找同学亲戚东拼西凑,还是差两千块钱。此时的她,终于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委屈了,“回到家,用被子蒙住头,嚎啕大哭。”回想起因房租受的委屈,李静强忍着的泪水从眼角滑落到手背,似乎每一滴眼泪都在诉说那曾经的辛酸。“不创业就不会有这样的辛苦。”
还好,最终与房东商量,同意“剩下的两千块钱推迟一个月补上。”李静告诉记者,压力大时,她经常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躲在一边偷偷抹眼泪。
就这样,坚持着,一路走来。直到2004年,培训学校逐渐好转,开始盈利,学员的人数逐年增加。学校的面积也从两个小房间到现在的1200平方米的面积,老师从两个人到十二个人,培训专业也从最传统的美容美发到现在的美容、美发、美甲、化妆、摄影、理疗等七个专业。“学校在哪,家就在哪儿。”李静说,由于没有固定的校区,一直不停的搬家,“前前后后搬了不下二十次。”
“以心感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学校
“要想别人怎么对你,就要怎么对别人。”李静特别注重员工素质教育,每周定期为学员们讲授感恩、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她说,不少学员因家庭的变故,心理有创伤,因此抚慰她们的心灵至关重要。“以心感人,人心归;近心者,人近知。”李静说,设身处地为学员,为员工着想,以爱感化他们,让学员把学校当成家。
25岁的薛肖肖是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学校,她说,学校的工作氛围很轻松,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和李校长相处就像姐妹一般。“来这儿学美容两个月的时间了,这里就像家一样温暖,李校长给予了我们妈妈般的爱。”16岁的学员陈颖说,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学会怎么做人。
记者了解到,李静不仅经常亲自授课,还经常与学员沟通交流,谁的心情不好了,谁的情绪不稳定了……李静总会第一时间能察觉到学员情绪的波动,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形,她都会主动找学员谈心。“我们的学员大部分是单亲、留守和残疾人。”李静说,或许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名下岗失业人员,学校的三分之一学员都是下岗职工,“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会没饭吃,既然理发能改变我的生活质量,理发也能改变别人的生活质量。”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尽管我只有大专的文凭,但是我从没用停下学习的脚步,管理培训、职场礼仪等。”李静说,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学校,给了这些老师、员工和学员们。
一直有着内心的坚持,帮周围亲戚朋友“脱贫”
从考上大学的那刻起,李静就一直有着内心的坚持,带着弟弟妹妹走出农村。即使生活最困苦的时候,她也从没有忘记这个心愿。“现在,弟弟妹妹在济宁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成了家。”说起,自己的心愿成真,李静的嘴角微微上扬。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她不仅带着弟弟妹妹有了可观的生活,看到周边的同学朋友生活贫困时,她也热心地伸出一把手帮助大家走出生活困境,“把正能量带给更多的亲戚朋友。”
去年,李静回单县老家探亲时,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同学红霞,“那时,一家四口租住在二、三十平方米的一个房间里,”见到同学“悲惨”的生活,李静建议她,如果要想从此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应该学点手艺,有了一技之长,就不怕没有活干。于是,她推荐红霞学习了投资少,见效快的足疗。“但是,他老公反对,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夏天,红霞主动找到李静,并说,老公同意她学习足疗了。“后来,就介绍红霞到一个朋友那里学了一个月的足疗。”李静说,现在,红霞已经在单县县城里开了一家十元足疗店。“开业的第一个月,就月入9000元。”
另外,李静告诉记者,在不久地将来,除了扩大学校的规模,还将增加***、养生、育婴、家政服务等多个专业。说起愿景,她说,力争到2015年,部分员工有车,有房,有保险,成为学校的股东,让员工老有所养。
李静耐心地教新来的学员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石晶“如果美国的朋友问起我‘中国怎么样?\’我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我会请他来到兖州、济宁、山东看一看,亲身感受下中国发展速度有多...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