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温暖评语
张自义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赵文萍家庭的不幸,就很让人触目惊心。她十三年前的家庭和普通职工家庭一样,生活无忧,充满欢乐。然祸从天降,其丈夫去世,儿子因车祸瘫残,儿媳离婚出走,孙子年幼,生活清贫等带来的困难,叠加在一起压在了赵文萍身上,悲伤、痛苦、劳累、贫困、心理煎熬等像浓重的雾霾笼罩着她的家庭。但她像一棵苍老的劲松,不惧风雪雨霜,在艰难中挺过13年,而今,她已是白发苍苍76岁的老人了。
十三年啦,近5000个日日夜夜,是什么力量支持她战胜心理苦痛,冲破重重困难,维系家庭生活;是什么力量支持她照顾毫无生活能力的儿子,拉扯大年幼的孙子,答案是爱,是母爱,是爱的力量。爱给了她动力活力,是爱给了她心理支撑,是爱的阳光驱散了她家庭的雾霾。
赵文萍家庭的遭遇刊登后,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纷纷献爱心,伸援手,有的送羽绒服,有的送被子,有的送生活用品等等,形成了强大爱的暖流涌向赵文萍的家庭,温暖着赵文萍的心。
当我们倡导点燃爱的正能量时,对那些严重自私,不讲仁爱,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要当头棒喝一下,你们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要改弦易辙,从冷酷的自私混坑里跳出来吧!
当回眸赵文萍家庭的那些事后,深深敬佩赵文萍老人,让整个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气。对那些特困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让爱的春风吹遍孔孟之乡。
■本报记者李姣
2013年12月20日上午,记者从洸河街道办事处得知了黄庄社区赵文萍一家的故事,15年前,她的老伴不幸去世,一年之后,儿子又出车祸全身瘫痪。紧接着,儿媳妇又离家出走……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76岁的赵文萍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这一点,深深地打动了记者。于是,冒着凛冽的北风,记者一行前往黄庄社区,看望了这位照顾瘫痪儿子刘同雪与年幼孙子13年的老人。
2013年12月20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洸河街道办事处黄庄社区刘同雪的家中,这栋两层小楼在外观看来与邻居无异,但却大门敞开,仅用一张塑料布封住门口,听到记者来到家中,76岁的赵文萍迎了出来,掀开塑料布邀请记者进入家中。一进门是一间黑乎乎的房间,放置着简单家具与一大堆白菜,这栋外观看起来十分宽敞的二层小楼内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宽敞。房屋被分割成了三个空间,屋子南侧与二楼被赵文萍老人租了出去,只剩十分狭窄阴暗的北面空间,因为家中没有窗户,老人又想节约电费,便只能开着门,在门框挂上塑料布借光。家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家具,当年儿子娶媳妇买的冰箱,因为不舍得用电,如今也闲置成了储物柜。
在屋子最里面的卧室内,记者看到了卧床的刘同雪,一双大眼睛望着记者,嘴边还带着笑意。“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只能含糊地喊声‘妈\’,吃喝拉撒全靠我来照顾。”赵文萍老人告诉记者,从13年前开始,儿子所有的一切都要靠她一人来打理。赵文萍老人身材瘦小,身高仅有一米五左右,却要经常帮助身材魁梧的儿子翻身,夏天还要时不时地抱起儿子坐在轮椅上出去见见太阳。“前两年,还能抱起他,现在年龄大了,越来越抱不动儿子了,就连替他翻翻身都很吃力。”尽管这样,老人依然努力地将儿子和孙子照顾妥当,好吃的全都让儿孙吃个够,虽然老人很瘦,但儿子脸上并没有一丝憔悴。
记者采访赵文萍老人得知,200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个原本幸福富裕的家庭支离破碎,当年25岁的刘同雪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差点丧生,经过抢救虽然捡回一条生命,但因伤及神经导致全身瘫痪、无法开口说话。妻子放弃了仅有一岁半刚刚断奶的儿子,选择与刘同雪离婚。家中只剩下63岁的老母亲照顾儿孙两人的起居,一晃13年过去了,如今76岁的老母亲仍在坚持,但孙子渐渐长大,花费也一天天增加,一家三口仅靠养老金、低保与残疾补助来生活,日子十分艰难。
虽然辛苦,但独自照顾儿孙13年的赵文萍老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难过和消极,反而非常积极乐观,已经76岁高龄的她,身体却十分健康。对于照顾儿子孙子是否太过劳累,赵文萍老人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现在身体健康,照顾孩子们不成问题,但最担心的是自己不能照顾孩子们一辈子,儿孙两人未来如何生活?这成为老人最担心的问题。赵文萍老人告诉记者,孙子今年14岁,在附近中学读初三,学习成绩却一直上不去,准备毕业后送孙子去读技校,学些技术找份工作。“最近天气越来越寒冷,孙子连件像样的羽绒服都没有。”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赵文萍十分想帮孙子买件羽绒服,但一家三口生活费就这么点,买件新衣服也是奢侈。
2013年12月21日济宁晚报A4版刊登了赵文萍老人的故事,在见报当天,晚报热线电话2210000接到了许多热心市民的致电,其中第一通电话是市民孙女士打来的,她告诉记者,在看完赵文萍老人的故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完成老人的心愿,为她孙子购买一件羽绒服作为新年礼物,并在电话中询问了老人孙子的身高与体重。而今年70岁的戚广生大爷12月23日一大早则直接赶到报社,询问了详细情况后,专程去买了两床棉被交到记者手中,希望转交给赵文萍老人。他告诉记者,上周六看到报纸时就很感动,这几天总会拿出这张报纸来看,每次读这篇报道都会被赵文萍老人乐观坚持的精神所感动。
爱心不断、温暖绵延,热心市民不断来电,有的送羽绒服、有的送棉被、有的送米面、有的送钱,希望让老人一家在这个寒冬体会到更多的温暖。12月24日下午,本报记者和几位爱心市民一起,将大家的爱心礼物送到老人家中。收到礼物的赵文萍老人非常感动,红着眼眶对热心市民不断道谢。
1月23日,记者再次联系到赵文萍老人,听到记者的声音,老人十分开心,告诉记者近期高新区领导来家里探望她与儿子,还给家里送来很多年货,让祖孙三人能够幸福温暖的过春节。“今年准备在家蒸个发糕,过年那天和儿子孙子一起吃。”提到即将到来的春节,赵文萍老人表示今年过年不发愁了,吃的喝的都齐了,之前送的羽绒服孙子穿上也正正好好,并告诉记者一定要向各位好心人道谢。
记者手记:
记得2013年12月20日上午,第一眼看到赵文萍老人,150cm左右的身高,又瘦又小的身材,让人想象不到这位母亲如何拥有无穷的力量去独自坚持照顾瘫痪儿子与年幼的孙子长达13年,76岁的老人原本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赵文萍却要独自承担家里一切大小事务。“不累,就是做做饭、收拾收拾,帮儿子翻个身,随时看看他需要什么。”赵文萍老人笑着用这句话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时,记者被她乐观坚持的精神所感动,看到为了省电费用塑料布遮挡大门来取光,却在卧室为儿子打开电暖气的赵文萍,记者更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也许就是母爱这样一种力量,让这名瘦弱的老人能够抬起相当于她两倍体重的儿子,为他擦拭身体,换洗衣物。为了节省买菜的钱,老人独自骑三轮车从家里赶到南辛庄买了过冬的白菜运回家。为了孙子的前途,一直乐观开朗的老人也不禁皱起了眉头。而谈起万一自己再也无法照顾儿子时,眼眶闪烁的泪珠。在采访中看到的这种强大的力量与感动,只能用一个词来解释,那就是———母爱。
赵文萍老人为儿子整理被褥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彭姝实习记者侯胜利“长大后,我希望成为一名主持人!”“我喜欢主持人杨澜阿姨!”……在济宁晚报小记者团,很多小记者都是播音主持的追...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