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生活需要理财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理财正从“少数人的游戏”逐步发展为一项“全民运动”。老百姓理财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对待财富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变。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如今,投资理财加盟其中,成为中国百姓开门“八件事”,让钱生钱成为百姓热门话题。
随着百姓理财意识的觉醒和需求的增加,投资渠道也日益丰富和多元。从昔日单调的存款,到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产品,再到期货、房产和黄金。
调查
从“省钱存钱”到“综合理财”
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当前股市仍处在调整中,但近一年来的这轮股市行情却激发了中国人的理财热情。“过去,赚着的钱,都是存在银行,或是藏在家里,根本没想过要理财,现在,周围的朋友谈论最多的就是怎么让财富保值增值。”股龄三年的张先生说。“其实,除了炒股,投资理财方式还有很多,债券、外汇、黄金……普通老百姓还可以通过基金公司参与海外市场投资。”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的杜先生说,“随着中国金融业逐渐融入国际,今后,中国人能参与的投资渠道将会越来越多。”
某银行理财师说,理财不再仅仅是存钱这么简单,而是追求财富升值、效能最大化的过程。在投资理财过程中,人们的风险意识也正在逐步加强。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银行都在忙什么?忙着把有财富的人士团结在周围。他们忙着培训理财师,成立理财工作室。在营业网点从开辟VIP贵宾服务厅,到成立财富中心,从硬件到软件,私密性的理财室、人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财富方案、专属的理财产品……一切围绕着客户转。
点击
百姓生活档案30年
这个话题,我们截取老刘家30年的生活档案。
30年前,过日子的主题是少开支,吃饱饭。如今温饱早已经不成问题,但是有了新的烦恼,基金什么时候解套,该买什么理财产品,钱如何生钱来养老?关键词:国库券
1951年出生的刘强先生头发花白。随着钱袋子日益变得充盈,刘强有了新的烦恼。
采访中,刘强给记者回忆了自己的“收入档案”:“197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济宁工作,工资是56元/月。到了1980年,工资增加为77元/月,以后工资三四年提一次,但每次都是20元左右。”“那时日子过得很紧,夫妻生活用一个多人的工资就够了。”刘强说,那时生活花费很少,5分钱能够买很多菜,猪肉也才几毛钱一斤,上等的羊毛料子2块钱一米,最贵的家具也只有上百元钱。
不过,刘强说,只要老家有亲戚来,就基本要把两个人的工资花完。因为工资少,到了1994年,家里的存款才有1000多元。“收入勉强温饱,也就谈不上什么理财了。当时的国库券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理财产品,但都是单位直接分摊到个人头上,每年有一二百元,利息还比较高,到期后自己去银行兑换。”关键词:银行“1993年,是我的人生转折点。那是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后不久,我听到了春天的号角,扔掉‘铁饭碗\’前往深圳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刘强说,一年多时间,他挣了5万元人民币。
说到这,刘强笑笑,现在看5万不算什么,在当时是个大数字,相当于一个月收入200元的国内工薪阶层20多年的工资。
挣的钱放在哪?刘强回忆说,挣回来的钱基本上都存向了银行,当时正好赶上银行为扩大规模吸收存款,5年期存款利息10%,5万元的存款5年后变6万元。“这是当时最划算的理财方式。”刘强说,随后的时间里,存款利息比1995年减少了,只做存款是不行的。他们把钱投向了刚刚兴起的一种银行货币理财产品,保本,存3年固定收益10%左右。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发现银行不仅能存款,还卖一些代替存款的理财产品。关键词:理财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理财需求开始“生根发芽”。
2000年以来,从基金、股票到银行理财产品的热销,我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走进了“理财时代”。
当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股票、基金的时候,年过半百的刘强也心动了,投入2万元买了一支基金,当时基金净值1.54元。哪知资本市场风云莫测,如今已经跌到4毛多。“反正已经被套了,那就放着吧;现在手头相对宽裕了,2万元又不等着用。”
采访中,刘强说,我们这一批人要开始考虑养老的问题了。钱放在银行还是在缩水,怎样才能实现保值增值呢?
也就在几天前,刘强和女儿一起买进同一个基金。因为和女儿持有相同的基金,现在刘强见到女儿时就会聊些基金近况,从基金经理的水平到基金市场的整体变化,两个人总能讨论时下最流行的理财话题。
新闻推荐
这是济宁最早的中老年艺术团体鼎盛时期,一年下来他们演出好几十场白立志是群众文化馆中老年艺术团的团长,说起他和群众文化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二...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