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曹俐
一过完年,我们济宁的大批打工族就踏上外出打工的列车,而如今,不少在外拼搏多年的人打算留在本地,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在2月20日的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外打工多年,可是现在却决定留在家乡,就近工作。
收入差距缩小了,家乡的吸引力大了
嘉祥黄屯的刘大哥,今年40岁,从1999年起一直在苏州一家台资公司工作,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现在已经是车间里的一名一线技术操作工了。五、六年前,他一个月就能挣5000多块钱,村里人纷纷羡慕。
一个月5000多块钱的工资,如果这在五年前,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然而随着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与几年前相比,济宁的工资也涨了不少,尤其是一线技术操作工,而刘大哥的工资却没有涨。“我们邻村的老乡,在济宁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工作,才工作了四、五年,公司效益好的时候,每月能拿4000元至5000元的工资,多的时候都能拿到5000多块钱呢。”刘大哥说,近几年,济宁本地的一些技术类的工种,工资涨得很快,与南方的差距越来越小了,这也是他选择在济宁找一份工作的主要原因。“一个月5000块钱,在济宁的生活质量肯定要比在苏州好得多。”
而刚结婚不久的小周,则打算带着老婆在济宁创业。小周说,初中毕业后,他就去武汉一家装修公司打工了,在外的这些年,他对于装修的各个环节都“门清”了。“我打算自己组建一个装修队搞装修,在济宁本地比较熟,有亲戚朋友介绍活也多些。”小周说,凭他四、五年的装修经验,自己带一个装修队没问题,再说给自己挣钱也更有奔头。“老婆也支持我自己单干。”
因为亲情,他们打算留下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在外打工多年的夫妻今年不再踏上外出的列车,而是打算留在家乡就业。因为家中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是他们最大的牵挂,而且老人和孩子也越来越需要他们了,因而为了亲情,他们决定在济宁找份工作。
很多人外出打工时,都把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看,但是随着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看管孩子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儿子7岁了,现在上一年级,没有人辅导功课。”家住李营的张大姐说,由于和老公两人一直在苏州打工,儿子打小就跟着婆婆。现在孩子上小学了,由于婆婆不识字,没办法辅导儿子的功课。再加上婆婆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和老人,张大姐打算和老公在济宁找一份工作。“我们在外打工七、八年了,既有经验也有技术,到厂里不用培训,就能直接上岗。”说起找工作,张大姐自信满满。
和张大姐夫妇一样,来自金乡的李大哥今年也不打算南下了。“在外面打工,心里不踏实,而且对家里的照顾也挺少的,觉得很亏欠家人。”李大哥说,真正让他下定决心不再南下的原因是母亲的一场大病。“年前,俺娘生了一场重病,差点就抢救不过来了。那时候就感觉爹娘的岁数大了,应该多抽些时间照顾他们,尽尽孝心。”
“我把招聘信息拍下来。”
新闻推荐
■济宁汽车北站昨日投入使用,具自助购票、网购取票俩功能■目前能买15天以内的站内班次,只花1分钟,可使用银联卡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王仰浩...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