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刘峰卢丽
趁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看电视、玩游戏,踢球的时候砸碎邻居家的玻璃然后悄悄逃跑……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充满了各式各样调皮捣蛋的“熊孩子”。近日,家住济宁市高新区三贾镇的刘先生就急匆匆地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并向民警反应他们家的“熊孩子”这下又闯祸了。不过,这次的祸闯得可不小,年仅12岁的小男孩竟然因为没有完成寒假作业,一个人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
采访中,高新区民警告诉记者,2月16日凌晨1时许,三贾派出所值班室接到一名中年男子报警称,他儿子刘某某(12岁)15日早饭后离家至今未归,希望民警帮助寻找。接到报警后,值班民警一边安抚报警人的情绪,一边与他开展详细沟通。交流中民警得知,刘某某在家喜欢上网聊天,因此通过QQ这个通讯工具很有可能了解孩子的最新动向。随后,值班民警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到刘某某的QQ号码处于在线状态。于是,赶快添加了刘某某QQ 好友。让民警欣慰的是,很快刘某某竟然通过了民警的信息验证。在确认此刻坐在电脑对面的男孩正是离家出走的刘某某后,为了稳定对方的情绪。民警心平气和地和小男孩打招呼、聊天。此外,民警还针对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网络新闻与小男孩进行沟通,“喂,你现在都玩什么游戏啊?玩到几级了啊?我也经常玩这款游戏呢!”民警的话语很快就取得了刘某某的信任。大概二十几分钟后,刘某某就通过QQ聊天的形式向民警诉说自己的烦恼。原来刘某某的父亲平日对自己管束太严格,加上寒假作业没有完成,刘某某特别害怕父亲会痛打自己,所以才离家出走。
听了小男孩的“苦衷”之后,电脑面前的民警真是哭笑不得。“仅仅是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就离家出走,你知道你的家人多着急吗?现在他们都报警了,尤其是你的爸爸,他都急哭了。别看他平时对你这么严厉,其实他特别疼爱你。”为了促使刘某某赶快透露自己的下落,民警进一步引导着,“小刘,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咱们派出所的民警。你爸爸就是给我们报的案。你在哪里呢?你赶快回来吧!你放心,有我们警察叔叔在,你爸爸绝对不会打你的。难道,连警察叔叔的话你也不相信吗?”
经过值班民警苦口婆心地劝导之后,刘某某终于说出自己正在市区三里营的一位同学家中,随后并告知了民警具体位置。民警见状,迅速赶往三里营其同学家,找到了离家出走的刘某某,然后专门将其送回家中。见到离家出走的儿子,刘某激动不已,一个劲地向民警表达谢意。民警嘱咐父子二人应该以此为戒,切记在日后的生活中经常沟通交流,保持平等、友好的关系,莫让一时冲动的行为给家人带来伤害。
孩子离家出走的心理解读
“学习太累了!”
逃避学习压力型出走
现在大多数学生厌学状况非常严重。据《中学生时事报》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被访中学生说,有时“因功课太多而忍不住想哭”;58%的学生说,“学习成绩下降,老师会嫌弃”;75%的学生说,“父母对上学期的成绩不满意”。面对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压力,35%的学生坦言“做中学生很累”,41%的学生说“有点累”,更惊人的是,1/5的学生有过“不想学习想自杀”的念头。
“怕爸爸、妈妈打我”逃避惩罚型出走
许多时候,理解比说教更让人感动,宽容比惩罚的教育效果更有效。
其实,让孩子怕你是十分简单的,而这样的后果却是危险的。法律为什么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呢?因为孩子的不成熟,因为孩子身上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孩子未成年。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时刻关注和指导,需要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最可亲最可敬最可靠的人,是他们生命的安全支柱。
“惹烦了我就走!”负气型出走
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先娇纵,后严厉,结果是孩子听不得批评,大人一说就负气出走。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王仰浩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刚过完春节,小伙伴们还在感叹“春天去哪儿”了,谁曾想一眨眼的工夫春天就来了。...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