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是怎么出来的”、“怎样才能让天气预报更准确”……昨日是世界气象日,带着满腹疑问,济宁市小记者团二十多名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参观了位于任城新区的气象观测场,实地接受气象科普知识教育。通过实地参观,小朋友们了解到了很多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气象知识,同时也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
气温十七八度,地温咋到了五十度?
活动原本定于23日上午9点开始,由于天气晴朗,加上好奇,不少家长8点多就带着孩子到达任城湿地公园了。“在济宁生活了这么久,还不知道这里有个气象观测站呢!”不少家长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那些自幼在城里长大的孩子,这次“郊游”更是吊足了胃口。“咱们可是带着学习任务来的,一会儿得认真听老师讲解。”在一位家长的提醒下,小朋友们才算是收了心。
上午的参观活动从地面气象观测体验开始,济宁市气象局气象观测站工作人员高广强向小记者介绍了地面温度检测需要用到的仪器。“这里有人工和自动两种观测仪器,平时监测时主要用自动观测的,不过偶尔还会用到人工的。”除此之外,仪器之间还有不同的分工,有的监测地下五厘米的温度,有的甚至能监测到地下两三米,各种监测仪器让小朋友们大开了眼界。
上午9点半,此时室外温度十七八度,地面温度却达到了五十度,工作人员讲解时,这个数据着实这让现场的小记者们大吃一惊。随着学习的深入,一些小朋友试着提一些问题。“为什么测地温的这块地上不长草呢?”对于小记者提出的问题,高广强表示了赞许。“那是因为这块地的土质必须够疏松,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结果准确。”
随走随拍,照片带回去给同学们看
随后,高广强向小记者们讲述了日照仪和紫外线监测仪的工作情况。“日照仪可以监测到每天日照时间的长短,通过紫外线监测仪则可以了解到日光中的紫外线情况。刚刚过去的春分是一年中仅有的两个昼夜平分的日子,之后白天时间会越来越长。”听着高广强的讲解,小记者们不禁连连点头。
参观学习过程中,孔子国际学校三年级学生景皓彦手里始终拿着相机,走到每个仪器前都会拍几张照。景皓彦告诉记者,他想把看到的仪器都拍下来,回家整理出来让同学们都看看。景皓彦的妈妈看到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望感到很高兴。她告诉记者,平时孩子很喜欢拍照,这次来之前更是期盼了很久,“因为他们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所以对这些东西很好奇很感兴趣。”景皓彦告诉记者,他对下雨天和晴天也都十分感兴趣。“了解紫外线的强度,对我们出游很有帮助,像这样的天,紫外线不强,就很适合外出郊游。”在了解过紫外线监测仪的工作情况后,小记者们先后学习了降水量监测仪、风向标、百叶箱等仪器的工作原理。高广强说:“这些数据信息会通过信息采集器传输到计算机中,之后工作人员会对它们进行分析,预报未来的天气。”
两对双胞胎,活动现场成焦点
昨天上午的活动中,两对双胞胎在人群中显得非常特别。来自附小四年级的张如悦和张如欣今年10岁,两名小姑娘听得聚精会神。张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们很喜欢这次活动,平时在学校也接触不到这些仪器,就连做父母的也是第一次见到。“都是在电视或者手机上看天气预报,这是第一次来现场,我和孩子们都增长了不少知识。”
另一对双胞胎———常家琪和常家赫在活动中表现得相当活跃。在监控室参观时,兄弟俩一个在屋里,一个在观测站,哥哥通过实时监控镜头,不停给坐在监控电脑前的弟弟打招呼。“这时候,你哥哥的一举一动你都能看到,而哥哥是看不到你的。”活动结束后,哥哥常家琪告诉记者,这次看到了这么多仪器,收获了很多知识,还知道了每年有两次白天和夜晚时间一样长的时候,也懂得了酸雨是怎么形成的。
一上午的时间,小朋友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就连一些小记者家长也认真做起了笔记。“这次活动,让我们这些家长也跟着上了一课,学到了不少知识。像这样的小记者活动,不光孩子喜欢,我们做家长的也很喜欢。”常家琪和常家赫的妈妈对记者说。
神秘的玻璃球能监测紫外线指数。(记者王仰浩摄))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刘欣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为亲身感受“花香蜂鸣春来早,风和景丽气象新”这样美好的诗句,22日、23日上午,济宁市小记...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