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王仰浩“19日阴有小雨,偏北风3至4级,21日晴到少云,北风转南风”,小伙伴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大家最常见的天气预报,但是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出炉”的呢?本周末是第54个世界气象日,记者来到济宁市气象台为小伙伴们揭秘天气预报“新鲜出炉”的过程。“地面观测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环节,为预报提供第一手参考数据。”昨天,在济宁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员侯红运告诉记者,天气预报需要两部分重要数据,一个是高空站监测数据(卫星、雷达传输信息),另外就是地面观测数据,“天气预报中的气温、空气湿度、风向等信息一般是通过这些数据预报出来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观测站实时监测地面天气信息,为了保证观测信息的准确性,每个观测装备都有两套,分别为自动和人工两种。“这个百叶箱里是自动观测设备,另外一个百叶箱里是需人工记录的温度计、湿度表。”侯红运告诉记者,观测场内要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状态,避免人为及建筑影响,“如果人太过靠近百叶箱,里面记录的温度可能都会较正常值偏高,百叶箱的震动甚至也会影响记录的气压值。”
据介绍,气象学中的日界标准是从晚上8点至次日晚上8点,观测员每天早晨8点、中午2点、晚上8点会将实时监测数据发送到省气象台信息中心,然后统一上传至国家气象局,这些地面观测数据以及高空站监测数据最后全部来到气象预报员“手里”。“每个气象站都有自己的代码,每种天气情况也有特殊的代码。”昨天下午,济宁市气象台副台长李永果指着“新鲜出炉”的天气预报说。不过,记者看到的却是密密麻麻的数字组成的代码。李永果告诉记者,气象预报员的工作是通过分析各种天气数据,结合整个区域全部天气形势,最终将复杂抽象的气象数据转换成市民常见的天气预报,这些代码是发送给省台的预报内容,“这一列1代表多云,2代表阴天,3代表阵雨,这一列则代表风向,8代表正北方,4代表正南风。”据介绍,之所以用代码的形式更便于保存记录,同时也便于各国气象数据共享,最终这些代码通过转换变成每天与市民见面的天气预报。
从云图看“老天爷”的喜怒与其他观测不同,地温测量要求场内不能有一株草且土壤要保持疏松。
为了让观测数据更准确,观测场尽量保持自然环境。
观测站每种监测设备都有两套:自动和人工,图为观测员正在向记者演示如何用人工设备测量雨量。
天气预报“成品”以代码的形式发送至省气象台,然后通过编译最终见到电视上的天气预报。
新闻推荐
关于公布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办公电话的通知为了全面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共同解决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文明城...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