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嘛,就是常想起以前的生活、以前的事儿,我觉得还挺有趣,把这回忆都画了下来,”于老回忆道,上世纪40年代,他约莫才4、5岁大便跟着家人,从嘉祥来到济宁,在老运河边的神路(今称为神道路)居住。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因拆迁,于老和家人搬家,同老胡同、老街坊说再见。于老的这本《回忆老街坊》就是他回忆在神路居住的三十多年间,老街坊里发生的那些故事。在这本回忆录里,有对老济宁的回忆:老奶奶熬制济宁传统美食煮地瓜,用传统织布机编织土布、胡同口卖热豆腐的商贩,但更多是记录街头巷尾里普通人的普通事:自行车胎没气,热心邻居来帮忙;街头来了耍猴人,孩子们兴奋地聚在一起观看;大婶探亲归来,和老姐妹们念叨大城市的新鲜事……“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这不是纪实性报告文学,应该说是艺术作品。漫画里的故事和场景,是记录三十年前的事情,但也加入我主观的东西,有时候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加工,让情节更完整些,漫画更有看头吧。”于老告诉记者,他并没有制定严格的规划,而是想到哪就画到那儿,想起来一件事,就画出一幅漫画。几年的时间里,于老已经创作了76张漫画。未来,他还会继续画下去,继续记录老街坊的那些事,勾勒温暖瞬间。
自行车没气了,急着上班,邻居家二哥来帮忙
邻里之间有时也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很快就重归于好了
那时,雨伞也是稀罕物
织布机
瞧,隔壁邻居的“吃相”
改革开放后,邻居在南方做生意归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苏茜茜日前,消费者李小姐在网上看中了一款皮包,货品到手一看,色差极大,淡米黄色变成土黄色,拉链根本没有照片上的质感。想退货,却以无质量问题被拒。对此,济宁...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