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王仰浩通讯员张波
过去的一个月,对于63岁的伊成荣老人来说,经历了人生中最危险的时刻,她在家中突发脑梗塞,来到路边紧急求助,老人也是幸运的,一辆面包车及时“伸出援手”,五分钟后将老人及时送往医院。
五分钟虽然短暂,却救了老人的生命。2月28日,时隔一个月之后,老人终于找到了救人者。“谢谢你们,太感谢了,祝愿你的家人一生平安。”老人激动地说。
身边的“正能量”
他们素不相识,一个求助的动作,让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交集。我们总感叹“雷锋,你在哪里?”其实,雷锋就在身边。还有两天就到“学习雷锋日”了,希望“活雷锋”的温暖能量能在你我之间传递……
事件回放:老人清晨突发脑梗塞瘫在路边紧急求助
1月15日,本报热线记者报道了《六旬老人路边突发病好心人送医不留名》的新闻,新闻当事人就是63岁的伊成荣老人。她告诉记者,自己住在建设路和太白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小区,1月7日早晨,她突然出现眩晕、干呕的症状,老伴马上把她搀扶到楼下,准备打车去医院。“刚开始不知道情况这么紧急,而且认为在楼下打车应该比较方便,所以忘了拨打120。”伊成荣说,谁知道刚来到路边就感觉情况加重,“瘫在地上,意识都模糊了,根本不能说话。”
然而在路边等了将近半个小时,老两口都没有等到车。就在这个时候,一辆由北向南行驶的面包车从他们面前经过,伊成荣的老伴马上向面包车招手示意,但是车却与他们擦肩而过。危急时刻,正当他们失望之际,这辆车开出十几米后又倒了回来,“你们是要去医院吗?”面包车上的人摇下车窗问两位老人。“是的,老伴生病了需要帮助。”伊成荣的老伴说。面包车上的四个人马上下车,将伊成荣抬上车,并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医生:如果再晚20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伊成荣老人被送到医院后,经医生诊断为脑血管梗塞,在医院接受了将近一个月的治疗才逐渐康复。“医生说如果晚20分钟,脑血管破裂之后极有可能出现后遗症,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伊成荣告诉记者,治疗期间在医院前一星期眼睛都不敢睁开,手臂也几乎不能动弹。
这一个月间,虽然病情在逐渐好转,但是伊成荣却有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几位好心人送我去医院后就离开上班去了,也没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伊成荣说,只记得其中是位40岁左右的男子,姓潘,几个人在高速收费站工作的,“他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要当面感谢他们。”
救人者:其实,这都是咱应该做的
病情康复后,几经辗转,伊成荣终于找到了那天的几位好心人,2月28日,她和家人当面向他们表示了感谢。“其实这都是咱应该做的,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应该出手相助。”潘春山是济宁高速公路管理处兖州收费站的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地点离城区较远,所以早晨收费员都要乘坐小型班车上下班,那天早晨他和其他几位同事刚刚坐上班车,就遇到了在路边求助的伊成荣老人。“刚开始没注意到,驾驶员最先看到了他们在路边招手。”潘春山告诉记者,见到老人时,老人表情非常痛苦,根本站不起来,几位工作人员马上把老人抬到车上打开双闪紧急送往医院,“当时街上车不算太多,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老人送到医院。”救人后,潘春山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都没有说,继续回到正常的工作中。直到再次见到伊成荣老人后,他们才知道正是这五分钟的时间,才没有错过急救的“黄金时间”。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樊娜娜虽然给孩子备齐了吃喝和学习用品,可很多家长还是面临着孩子讨要零花钱的问题:不给吧,总觉得犯不上因为一点小钱伤了孩子的...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