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其父母的教育理念很值得各位年轻父母学习和考量
■本报记者盖鸣霆
他是一个只有9岁的小男孩,却像一个“小大人”聪明、懂事;他是一个读三年级的小学生,可是却成了全班同学羡慕的“大明星”;他学习武术还不到3年,却获得各种比赛荣誉无数。近日,他又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12岁以下组)的比赛中一举夺魁,从全国数千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他就是《济宁晚报》小记者、观音阁小学三年级五班的毕一鲡。
当年的瘦小孩成了武术老师的宠儿
谈及学习武术的初衷,毕一鲡的父亲毕锐告诉记者,当初还真不是为了让儿子在武术方面一举成名,而纯粹是为了增强孩子自信心和身体素质。因为儿子小时候一直瘦瘦弱弱的,还常常生病,性格也比较内向,面对陌生人都不敢大声讲话。因此,为了更好地锻炼孩子,他找到了咱们济宁教授武术非常有名气的袁野老师。“说实话,孩子刚来时才6岁,身子也很单薄,所以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直接拒绝了。”谈及爱徒拜师的坎坷经历,袁野老师笑了起来。袁老师告诉记者,虽然第一次上门就吃了闭门羹,但是毕一鲡的父母并不灰心,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到自己,并反复表达让孩子练习武术的想法。最终,袁老师同意收毕一鲡为徒弟。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从毕一鲡学习武术以来,让老师高兴的是,这个6岁的孩子非常认真刻苦。每天晚上吃完晚饭便来学习武术,从不间断。哪怕遇到雨雪天气也从不迟到早退。袁老师说:“记得2012年的冬天下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可是毕一鲡来到广场后,脱下羽绒服便开始练习。有时候一个武术动作比较难,孩子会苦苦练上十几遍。团队里的学生们不少都是二三十岁甚至四五十岁的大学生,所以毕一鲡刚来学习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就是来玩的。可时间长了,大家看到他这么认真,也都对他格外呵护和照顾。甚至我的师傅———朱庆全老先生也常常过来对毕一鲡指点。”
习武仅三年,“意外”夺全国大赛金牌
自己的辛勤努力再加上名师的指导,毕一鲡的拳法有了飞快进步。更让爸爸妈妈惊奇的是,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记得刚来武术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就让我当领队喊口号,起初我还不好意思,可时间长了,我的胆子也渐渐大了。等我再回到学校的时候就想,面对着大哥哥大姐姐甚至叔叔阿姨我都能当领队,那面对和我年纪相仿的小朋友我还有什么害羞的呢?”毕一鲡的笑带着单纯的快乐。
毕一鲡告诉记者,2012年的一次体育课上,老师提议同学们表演节目。这时,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并打了一套“五路查”,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听到同学们的掌声欢呼声,他高兴极了,立志今后一定要把武术学习得更好。也就是从那时起,毕一鲡练习更刻苦了。2013年,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武术(洪拳)邀请赛举行,毕锐为孩子立即报了名。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家人也没抱什么希望。但意外的是,毕一鲡一举获得二等奖。这一下子让这个当时只有8岁的孩子高兴坏了。回到家以后,他对妈妈说:“今后我还要参加更高级的比赛,拿更多的奖牌。”
机会很快来了,2014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今年5月份在江苏举行。作为其中一名参赛队员,毕一鲡要与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3000余名高手同台竞技。“说实话,那天我可紧张了,比赛结束后眼睛就直盯盯地看着打分的大电子屏,心也噗通噗通乱跳。最后,当我得知自己光荣获得金牌的时候我立即跳了起来。我是冠军,而且还是全国大赛的冠军!”采访中,小小的毕一鲡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之情。
国学、舞蹈、钢琴……他照样“拿得下”
“孩子能获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们的确感到很惊喜。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吧,毕竟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培养方面付出的精力也很多。”采访中,毕一鲡的妈妈高秀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当时丈夫在学校的时候就是学生干部,还是多个社团的团长,演讲、朗诵、征文、器乐……会的非常多。后来结婚来到济宁以后,他就想着济宁既是孔子的故乡,又有梁山好汉,因此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能文能武、动静皆宜”。所以,平时除了要求孩子要学习武术强身健体以外,还要学习国学提升内涵、学习艺术提升素养。在毕一鲡爸爸精心制作的成长记录上,记者就看到毕一鲡从4岁开始学习国学的点点滴滴以及在经典古诗词的熏陶下孩子展现出的内秀之美。“当然了,除了这块武术的奖牌,我还有华夏杯舞蹈大赛的金牌呢!”毕一鲡高兴地为记者讲述自己如何学习拉丁舞并且获得金牌的故事。此外,他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钢琴四级证书以及书法、美术作品。每一块奖牌、每一本证书、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着毕一鲡的付出,更承载着毕一鲡的骄傲。毕一鲡妈妈说:“孩子只有一个,因此除了学习成绩方面严格要求以外,我们还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对孩子全面进行培养。与很多家长不同的是,目前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没有过多的让孩子上英语班、数学班、作文班,只要是孩子在学校有的课程,我们一个都没有报。这样,不仅更能激发孩子对课外活动的兴趣,也更能提高孩子在课堂的学习效率。当然,在孩子的培养方面,我们还有一个心得,那就是父亲的培养一定不要缺失。只有让父亲的角色经常在孩子生活中出现,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孩子才能变得更加有责任心更坚强勇敢。”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多元化,但真正能“落地”的父母和老师还是人员有限,一直处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地带。毕一鲡就是一个鲜明的特例,他的父母同样很了不起。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承担大型儒学研究课题,或参与非遗项目■本报记者孙丹青5月23日下午,山东省首家国学院在位于孔子故里的曲阜师范大学隆重揭牌。作为国...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