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记者赵星灿通讯员崔凯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平时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残疾人,但并不是很了解他们有什么具体的困难,5月17日,“助残日”前一天,济宁市小记者团走进任城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中心(原市中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去了解和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手拉手爱心助残,与残疾儿童共度节日。
特殊的节日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九班孙丁楷
康复中心很漂亮,院子里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鲜花盛开,蝴蝶翩翩起舞。房间的外墙上也画着很多漂亮的卡通图画,感觉非常温馨。
护士长告诉我们,来这里的儿童主要有孤独症、智障和脑瘫患儿。通过接触,我发现这些儿童有的走路不稳,有的不能抓握,有的不会说话,有的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无法做出正常的反应。多数儿童不能从面部表情和目光中,显现出他们真正的想法。我和一位叫王芷涵的小女孩成为了好朋友,她四岁左右,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非常可爱。我先教她写字,别的小朋友必须把着手写,芷涵不用。她只是在我写的字上描了几遍之后,就大致写出了她名字的头两个字,虽然最后一个字她暂时没有学会,但我已经在心里为她感到高兴!
接下来我们一起做游戏,我发现大家玩得都很开心,尤其是芷涵,她不停地拍手,不停地笑,她的笑声就像被风吹动的风铃一样动听,深深地感染了我。
全国助残日,我们在行动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二年级一班李子慧
我跟着老师来到孤独症儿童康复区。我们先进行自我介绍,之后轮到他们,他们介绍的没我们那么顺利,有的结结巴巴、有的口齿不清、还有的只哼几声,但这对他们已经很不容易了。管理员阿姨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让我们当小老师,一对一的教会他们写自己的名字。我教的小朋友叫李文渊,“李”字我教了两遍他就会写了,“文”字也只教了一遍,可是“渊”这个字我教了好多遍,他才学会。看着他写出自己的名字,我也有了一点成就感。
开启心灵的另一扇窗
济宁市东门小学五年级六班邹习鸣
常言道: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窗户时,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户。对于脑瘫和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是关闭快节奏的节拍,开启了慢节奏的模式,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下落到凡间的小天使,只要我们伸出友谊的双手来关爱和理解他们,相信总有一缕阳光会照进他们的心房,赶走他们内心的孤独与阴霾。
或许我们还不能完全体会到患儿内心的感受,但是我相信小记者怀着感恩的爱心经常陪着这些患儿一起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他们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经过共同的努力他们总有一天也会和我们一样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
手拉手,爱心助残
济宁市霍家街小学三年级十三班孙贻斐
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室,我们和十位患有脑残疾病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这些小朋友年龄都很小,他们有的说话发音不清晰,有的行动反应不敏捷,但是他们非常高兴地跟我们一起做游戏,我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小心地照顾,我特意带去了弹力球、太空泥和一些图书送给了他们。这些小朋友很不幸,小小年龄就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的爸爸妈妈该有多么地辛苦呀!
新闻推荐
谈诗、写字、作画,百位退休老人“汇聚一堂”夕阳下盛开绚丽“文艺花”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孙丹青十二年前,在市区洸河花园小区老年活动中心,有一个“洸河花园书友之家”,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从当初的12名成员,发展到...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