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石晶
领奖台上,80后技术员李若国接过“济宁五四杰出青年”奖杯、奖状的时候,穿的还是那一套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服。“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我的主要职责之一”,这位80后技术员轻描淡写讲述他和团队的创新历程,听者却佩服不已。参加工作7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有12项专利技术获国家专利局授权,其中一项发明专利;他和优秀团队共同研发制造了中国最大推土机“开天神推”……
研发新机器绘制数百张图纸
“也许,在别人的眼中我们技术人员就是在电脑跟前画画图,没有风吹日晒,没有汗流浃背,事实上真完全不是这样。”李若国告诉记者,最初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在车间担任工艺员,之后调到技术部担任新产品开发工作。他依然记得第一次主责开发新产品的情景,“2011年10月,公司领导从上海宝马Bauma展回来,研究决定开发电液控变速器。年底技术工作大会上,宣布由我担任项目经理,带领几个新入职的员工开发这个项目,说实话我真是感到了压力和恐惧。”大家在为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利润空间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该项目的实施难度和开发能否成功产生质疑。谁接手这个项目,意味着要从零开始学起新领域的知识,意味着要牺牲更多的夜晚和周末,更令人担心的是开发结果可能一败涂地!不能临阵逃脱,坚持干下去!李若国带领年轻的开发小组,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行业标准、前沿技术等,学习和熟悉各种设计软件。出图阶段,是最辛苦、最枯燥乏味的时刻,同时也是最关键、最容易出错的阶段,面对三四百张图纸,要反复琢磨、反复修改六七次,个别复杂件要修改十多次,时时刻刻考验着技术员的细心、耐心和毅力。一个微小的尺寸公差都可能造成零件的报废、甚至影响整个产品的性能!从调研到试验成功一年零三个多月里,晚上和周末加班成为了家常便饭,李若国和同事们时常自嘲“累,并快乐着”,最终2台样机试验成功。凭着这份坚持和执着,在短短的几年里,李若国先后获得12项国家授权专利证书,其中包括1项发明专利。
研制“开天神推”年轻团队挑大梁
2013年11月,山推制造的“开天神推”,这个当代中国最大推土机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大国重器》专题栏目,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高大、冰冷的推土机背后蕴藏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其中,这个中国最大推土机的核心部件变速箱和变矩器试制工作,便是由李若国和同事承担。“2011年4月2日,山推的1142项目启动,这也是中国最大推土机‘开天神推\’开始研发的第一天。当时,我们团队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完成了一套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最大节约生产成本的方案。”李若国说,虽然经过周密的考虑,但意想不到的问题还是发生了,第一件毛坯因一处小小的内置油道铸透而以失败告终,这意味着重达600多斤的箱体变成了废品。经过多次深入现场测量和反复思考后,终于发现铸透的原因和木质模具有很大关系。“如果更换成金属模具,是能保证毛坯合格,但得多花费20万元。”在下班回家的班车上,李若国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连夜起草了将内置油道更改为外置油道的方案,并及时报告给设计主管部门,后来实践证明这个改善措施效果明显,极大的降低了箱体铸造废品率,“开天神推”研发顺利推进。“其实我们传动事业部技术部,就是一个凝聚力强、技术精湛、学习气氛浓厚、‘老中青\’组合型的优秀团队,”李若国说,“我属于中坚力量,有很多年轻队员不断加入。”正是由这一批批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的奋进青年在液力传动领域深耕细作,支撑着中国工程机械发展,见证了中国工程机械成长与崛起。
李若国正在和同事们讨论问题
新闻推荐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郝婉彤税收在我身边,是劳动者辛勤耕耘的结果,是建筑工地上工人们额头上的汗水;是一望无际稻田里到处可见的金灿灿,也是碧波万顷的...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