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80、90、00、10年代高考考生共忆当年作文题
■本报记者盖鸣霆
高考,总是牵动了数以万计的学子的神经,让他们为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同时高考的试题更是每年都引发社会的集体关注,尤其是高考语文作文题,更是成为每年一度的热议话题。从1951的“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到1977年高考恢复第一年的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从新千年的“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看问题的角度”,再到2014年高考“打开窗子看世界”,每一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回忆。昨日,记者就随机采访了四位在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考生,一起了解他们当年的高考作文试题。
孙巧云,大学教师,1981年参加高考
作文题目:《读“毁树容易种树难”》
从1981到2014,转眼间的功夫33年的时光便已经过去了。回想起33年前参加高考的样子,孙老师说,一切都特别的从容、特别的淡定,丝毫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紧张与焦虑。孙老师告诉记者,她出生的年代国家还实行计划经济,当时的政策是每个县里初中的学生,只要是考上地方重点高中就可以每月享受一定的粮票,吃上细粮。因此,在告别了棒子面、红薯干的生活后,她的心里早已经满是希望,所以高考的到来在她的眼里不是挑战,更不是磨难,而是通向幸福生活的另一扇大门而已。
孙老师说,她那一年的高考作文与1980年的作文形式非常相像,都是读后感式的作文。题目先给出了一小段材料,叫《毁树容易种树难》,大意是说杨树横着种可以活,倒着种也可以活,折断它再种仍然可以活。可是,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读完材料就让考生围绕着“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一命题写作文。“记得当年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觉得很开心,不仅题目非常简单易懂,而且直接给出了作文的中心,不会写离题。写作文的时候,我除了阐述了现实意义上种树的艰辛与不易,而且还特别得意地把‘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这句话应用到作文中去,进而把简单的‘种树\’升华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要知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这句话在现在听起来很平常,可在那个年代也是句时髦话呢!所以,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经从一名高考生变成了一位高校教师,可这篇作文还是记忆犹新。”孙老师的话里,透着幽默与骄傲。
孙巧云大学刚毕业时的靓照
胡鹏,军人,1999年参加高考
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高考作文题目,虽然有的表意明显,有的相对隐晦,可是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要想写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回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现在已经身为人父的胡鹏却相当自信———“那年的高考作文对于我这样一个科幻迷而言,简直太简单啦!”
采访中胡鹏告诉记者,他参加高考前几年的作文题目,本身都带有很大的议论色彩,或者明显引导考生要写一篇记叙文。因此,审题、立意、书写,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到驾轻就熟。但是像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一个明显带有想象乃至科幻色彩的题目,以往还真是不多见。因此,不少的考生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都感觉有点无从下手。不过,由于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读《海底两万里》、《飞向人马座》等经典科幻作品,后来又成了《科幻世界》的忠实粉丝,所以这样的题目对于他而言反而是简单异常。“记得当年写高考作文时,我首先充分幻想了记忆可以移植后,‘移植人\’发生的种种奇遇,然后又对‘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的关系品头论足了一番。虽然当时的那股得意劲儿现在看来的确有点耍小聪明,但是与那些从来不看科幻作品的同学们相比,我还是胜出了一大截。”采访中,胡鹏高兴地告诉记者,99年的高考结束后他的成绩非常理想,并且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军校,成为一名军人。
胡鹏现在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
晓明,行政人员,2004年参加高考
作文题目:《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与胡鹏对当年自己的高考作文记忆犹新类似,早已经步入社会的晓明谈起自己2004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题依然是情有独钟,原因就是“写的感觉还挺好,而且初步估算了一下,至少56分以上。”
晓明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爷爷也是多年的语文老教师。因此,他的语文成绩从小学开始就格外的好。到了高中,别的同学每天做习题,语文成绩还是提不上去,但是他一上语文课就偷偷在桌子底下钻研数学,每次考试语文成绩还是在130分以上。
晓明说,2004年山东高考的作文题目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刚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他还有点头疼,毕竟这是个典型的议论文题目。考虑到自己最擅长的是记叙文以及抒情散文,因此便千方百计地想把这个题目写成散文。可遗憾的是,酝酿了老半天,这个硬邦邦的题目还是靠不到散文上去。“庆幸的是,由于那一段时间我正痴迷于各类古典名著和古诗词,因此我就想着能不能虚构一个凄美的古典故事,然后通过这个故事论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关系呢?”
很快,晓明就借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改写了一个关于昭君从进宫后如何不顾宫女、太监、后妃的流言蜚语,坚持自己清高的品行,到面对画师的贪婪奸诈,又怒斥毛延寿,坚信自己举世无双的美貌,直到最后认清了国君的昏庸,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出塞和亲的故事,提出了“听从别人的建议固然重要,可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却更为重要的”论点。写完后,他得意了很久,而高考132分的语文成绩则更是让他阵阵窃喜。
现在的晓明保持着文艺青年范儿
辛宁,大学在读,2012年参加高考
作文题目:“读孙中山先生的一段名言,自拟题目作文”
高考作文题,除了不少带有诗意的美,比如“春来草自青”、“提篮春光看妈妈”,还有的作文从出题时就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比如2012年的山东高考作文。由于正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此外又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召开。因此,那一年的山东高考作文便选取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一段名言,“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请考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作文。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完2012年高考的在读大学生,目前正在中国石油大学就读的济宁籍大学生辛宁,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就坦言,他在看到高考作文的第一眼就感觉吓坏了,“天啊,这半文半白的话到底说的是什么啊!”辛宁告诉记者,按照他做题的习惯,喜欢在拿到试卷的时候先看看作文题,提前构思构思,等做完前面的题目作文大纲已经差不多了。可高考那次,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了,高考作文题的立意还是不敢确定。最后,他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又认真读了几遍题目,最终定义在“青年的成功与失败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这样一个主题上。此外,为了让文章更加说服力,他还举出了以往在历史书中读到的很多事例,而《少年中国说》这样的段子更是统统用上了。“写完作文后,说实话我很不满意。最后成绩出来,作文分数也大概只有50分,比我平时的成绩最起码低了五分。这件事让我难过了很久。不过,高考完毕后,这两年我还是会常常关注最新的高考题,这一下子又让我发现其实高考的作文总体难度还是越来越大了。因此,我还是庆幸早两年参加了高考!”辛宁笑着说。
辛宁考入中国石油大学的留念
新闻推荐
展中国力量!金腰带龚艳丽力克泰拳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石晶摄影记者刘传伏昨日,“济宁天工杯”中外五国搏击对抗赛在济宁西部酒城精彩上...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