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台儿庄运河风光
点击查看原图人类文明之初,茹毛饮血、赤身裸体,后来,他们学会了刀耕火种、衣服蔽体,但面对浩瀚的江河湖海依然只能望洋兴叹。但当人们不再把大型水域视为障碍,而将其利用为道路时,文明就翻开了新的一页。从传说中最早的泰伯渎,到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中国人一直没有间断对于运河的依赖。到底是谁开凿了运河?或许这些都应该从历史中去进行一番梳理。
先民的力量
尧、舜时代,洪水为害四方,禹受命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时他在水中干活,浑身沾满淤泥,看起来像只熊,于是就有了传说“禹化为熊”。但是大禹治水并不见开凿运河的记载,真正开挖第一条运河的,则是周王古公?父两个儿子泰伯、季历,他们从陕西来到了无锡,建立了吴国,并领导当地人民开挖了连通太湖,长87里、宽18丈的人工河,此河被当地人称为“泰伯渎”。虽然只有87里,但泰伯渎成为了后世京杭大运河的起点。
几百年转瞬即逝。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为了讨伐楚国,他命楚国亡臣伍子胥开凿东连太湖、西入长江的人工运河,以便吴国军舰开向楚国。最终,这条68里长的运河挖通,被历史学家称为“胥渎”、“堰渎”。很快,为了给东伐越国做准备,伍子胥又受命开凿了连通太湖和东海的运河,史称“胥浦”。而胥渎、胥浦与泰伯渎一起,成为江南古运河的雏形,永载史册。不久之后,阖闾战死,其子夫差即位并成功打败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称霸东南。
下一步,为了征讨齐国,夫差命伍子胥挖出了一条从吴城北门起、到广陵(今扬州)终的运河,史称“古江南运河”。凭借着这一运河,夫差吞并了长江北岸的邗国,并再以此为起点,挖掘了连通数个湖泊,最终直达淮河的“邗沟”。最终,夫差的大军败齐军于艾陵(今泰安)。但夫差还不满足,晋国仍然称霸一方,不肯向他低头。于是夫差再命人开凿了“荷水”,即从今天的菏泽引济水东流到今天的鱼台附近与泗水相接。带着连战连胜的霸气,夫差又一次打败了晋军,得以称霸各国,实现了他朝思暮想的夙愿。但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越王勾践却攻破了吴国都城,并最终击败了吴国,夫差羞愧难当,掩面自杀。一代枭雄死了,留给后人的却是运河带来的无尽财富。
暴虐与润泽
秦汉之后,统一的帝国陷入了长达近400年分裂的深渊中。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定都长安。但其时,迭经战乱的八百里秦川,已无法满足京城的粮食等物资供应,想要立足,必须从汉族人口众多、遭受战争破坏小的江南运来物资。但是陆路运输的耗费太大,从江南运来一石米,在路上必须消耗掉十九石。由此,杨坚想到了水道运输,他先后命大将郭衍、工程专家宇文恺开挖并疏浚了一条引渭水从大兴城(今西安)东流、经华阴到潼关附近入黄河的渠道。由于此渠东通黄河、连接天下,杨坚便为其命名为“广通渠”。仁寿四年(604),隋文帝驾崩,隋炀帝杨广即位,为避名讳,改“广通渠”为“永通渠”。
当杨坚还在世时,为了讨伐陈朝,杨坚命郭衍、宇文恺再次拓宽、疏浚了邗沟,并命为“山阳渎”。攻下陈朝之后,总领平陈战事的杨广在扬州一待就是9年,他深深地爱上了江南的美。当杨广登基称帝之后,这种扬州情结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杨广登基之初,即决定迁都洛阳。作为都城,不能没有发达的交通,而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旧陈地区以及游玩扬州,杨广命人开凿了一条长达2000里的运河。这条被杨广称为“通济渠”的运河,沟通了洛水、黄河与淮水,将洛阳与扬州连接起来。拿定主意后,杨广“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筑河,仅用五个月就完成了此工程,堪称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征发百万人修通济渠后还不到三年,大业四年(608)正月,在隋炀帝一旨催逼下,又有河北百万役丁被拉上筑河前线,这次他们修筑的是从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永济渠与通济渠一起,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
虽然,隋炀帝前后征用数百万人民开河的行为暴虐无比,但是他留给后世的却是无比的润泽,直到北宋时,通济渠被称为汴渠,依然承担着把江南物资运送到都城东京的任务。
蒙古人的遗产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考虑建国和定都的问题,他问手下的人,哪里当首都合适。经过一番讨论,忽必烈最后拍板:定都燕京(后改名大都)。但是,燕地物产不够丰富,仅靠当地物资无法维持都城运转,而丰饶的江南离燕地太远——走隋朝的大运河需要5000里!对此,忽必烈在汉人的指导下决定“弃弓走弦”,直接开挖一条从燕京直抵杭州的运河,郭守敬承担了此一重任。经过长时间的走访,郭守敬拿出了筑河的方案:将隋朝完成、呈扇面展开的大运河,裁弯取直。北端自大都起至通州,保留永济渠北段,后进入山东德州,再南下聊城、临清、济宁,进入永济渠、山阳渎,经扬州越过长江与江南运河连通,直达运河最南端的杭州。这样一来,比起走隋朝的运河,航路可以缩短2000里。
1325年,随着会通河的修成,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自北向南分为通惠河、通州运粮河、御河、会通河、济州河、扬州运河、江南运河等7部分。彼时,郭守敬已经去世9年,他没能亲眼看到京杭大运河的贯通。
相比较陆路,水路交通的利益巨大,所以历代开凿运河的极多。加上中国的大川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南北的水路交通本就不便,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用人工代替自然的造化,弥补了此一交通的缺憾。蒙古人毁坏的,又用别的办法弥补了回来。
自此之后,明清两代的运河,就是以元代大运河为基础,一直到今天。
运河词典
弃弓走弦
地图上的隋朝大运河形成一个巨大的“弓”形。到了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在北京,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在洛阳拐了一个大弯子的隋代大运河,就显得不是很顺畅。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会通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又在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北京直下杭州就可以不绕道洛阳。是为“弃弓走弦”。
水柜
水柜是中国古代调节运河供水的蓄水工程,也就是用于航运的水库。在山丘地区筑坝截取溪流,或在运河两岸洼地四周筑围堤蓄水,或从天然河流引水,设闸控制,形成水柜。运河缺水时放水入运,运河水大时放入水柜。特别是发生洪水时泄入水柜蓄存,待运河需水时再运河回注。水柜一词始见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是年修清汴工程,引洛河水为汴水水源,为防备水量不足,在引水渠南今荥阳、汜水一带,建了36座小型水库,称为水柜。
捞浅
捞浅就是运河的清淤疏浚工程。运河常年使用,因泥沙、水草和沿河垃圾的淤积,会使河道逐渐变浅,阻碍船只通过。将运河里的这些淤积清除的工作就是捞浅。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河道的疏浚,相传大禹治水始,即一直把疏浚作为重要的治河措施而广为采用,在秦汉时期亦有利用疏浚措施增大河道泄洪的记载。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随着惠普、甲骨文等世界级“大鳄”纷纷落户济宁,形成特有的“济宁现象”,一连串的疑问随之被抛出...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