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家乡的味道在中国的菜系里,常能见到大蒜的影子。厨师偏爱它,是因为蒜的作用独特,极易调味,配搭食物里还能起到提鲜的作用。老苏正打算制作一道家常菜——鸡蛋蒜,来欢迎即将到达小院的神秘“来宾”。鸡蛋蒜的主角本应该是大蒜,但老苏用了三个鸡蛋却只挑选了四瓣大蒜。看似比例失调的搭配,在老苏眼里却很是正常。今天,在济宁工作的儿子要带着九岁大的孙子来老家过周末。由于工作繁忙,儿子已有近半年的时间没有回来。回忆起上次见面,还是在春节。儿子幼时对大蒜就不太感冒,鸡蛋蒜也不是他的最爱。但不凑巧的是,9岁的小孙子却对金乡老家的“鸡蛋蒜”情有独钟。为了折合儿孙俩的口味,老苏这才将鸡蛋与蒜的比例做了一番调整。
人们常说,越是简单的食材越能迸发出绝顶的美味。在济宁霍家街小学读书的晨晨就懂得这其中的奥秘。晨晨生在济宁长在济宁,对于家乡食物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蒜。每当晨晨与爸爸坐上去往金乡的客车时,他总会在电话里提醒爷爷一句,“别忘了鸡蛋蒜”。晨晨对于午餐的要求,让老苏很乐意“效劳”。从济宁到金乡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老苏挂断电话后,开始着手制作鸡蛋蒜。白水煮熟鸡蛋三个,取大蒜四瓣剥皮后,将大蒜放在瓷碗中加少许盐,老苏反复捣后大蒜成了蒜泥。然后将放置在冷水中的鸡蛋拿出,剥皮后放入瓷碗中再次捣,待鸡蛋也被捣碎后,将瓷碗中的食物全部倒入碟中,最后加少许香油,搅拌均匀。一道香喷喷的美味,就这样做好了。看着桌上的鸡蛋蒜,老苏连忙给儿子打电话。电话里他笑着告诉儿子,鸡蛋蒜已经做好了,当儿子转头将这个消息告诉已经满是困意的晨晨时,小家伙立马来了兴致,高兴的手舞足蹈。
关爱的味道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金乡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怀着对食物的理解,金乡人在传承中品味着食物最原始的鲜美。
红色网织袋里的大蒜已经晾晒了月余,65岁的苏继英正准备将他们全部挪到刚搭建好的铁棚内。苏继英种植大蒜近四十年,大蒜对于他来说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一家人的经济来源。铁棚通风很好,中间的位置用木棍与砖块搭成了一个高出地面的简易“支架”。从室外搬来的大蒜最终被放在了支架上。依次摆好的大蒜是精心挑选的“蒜种”,待秋季要播种到土壤里。苏继英这般细心爱护,为的是换来年一个丰收年。
来来回回的搬运大蒜,苏继英早已气喘吁吁。妻子看着他汗流浃背的身影,决定要做上一顿爽口的午餐替他解解乏。“夏天,他最喜欢喝凉面条,一次能喝上一大碗呢。”对于一碗优质的凉面条,妻子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开水煮挂面,待面条变软后关火捞出,浸入凉水,面条基本完工。面的简单制作更显现出配料的重要性。苏继英最爱吃妻子亲手捣的鸡蛋蒜,“咸度适中,香辣适度”,是他对妻子所做鸡蛋蒜的评价。鲜蒜汁肥肉厚,用上几个蒜瓣就可捣出粘稠的蒜泥。时下,已过了鲜蒜的时节,但为了能给家人奉上一道正宗可口的鸡蛋蒜,早在大蒜还未开挖时,苏继英的妻子就储存了一部分。取出鲜蒜后,她开始忙碌着制作鸡蛋蒜。经过一番搅拌,鸡蛋蒜出炉。乘上一碗凉面条,上面倒入鸡蛋蒜,苏继英笑着称赞:“好手艺”!
鸡蛋蒜是金乡人熟悉的一道凉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奉上一碟地道的鸡蛋蒜,更是金乡人的待客习惯。鸡蛋蒜制作程序并不复杂,食材最为关键。但就是这种“质朴”的味道却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鸡蛋蒜仍在延续着最初的制作方法。而这,要得益于金乡人重视传承的观念。
■本报记者苏茜茜文/图鸡蛋蒜是金乡人常吃
的一道凉菜。其制作简单,吃起来芳香可口,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喜爱。白水煮熟鸡蛋,大蒜剥瓣,将大蒜放在石臼或者瓷碗中加入少许盐,利用木质短棍反复捣后,变成蒜泥。然后放入剥了皮的鸡蛋,鸡蛋与蒜泥再一起捣碎,单一频繁的程序过后,加入少许香油,一道香喷喷的鸡蛋蒜,呈现眼前。
捣好的鸡蛋蒜
鸡蛋蒜出炉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万德龙在物价飞涨的当下,仅靠工资的生活肯定不够“滋润”,很多市民开始不断寻找各类理财通道。如果说传统公司型基金...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