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骆承烈本报记者高晶晶整理济宁市区内有条铁塔寺街,系依这里有座铁塔而命名。
塔又名浮图、浮屠、塔婆、佛图等,是佛教中痤佛骨之所。上述称呼均为梵语,译义为坟、塚、灵庙。古时建塔,既痤佛骨,自然是敬佛的善事。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将“救人——建塔——行善事”联系到一起。济宁的铁塔原立于佛教寺院崇觉寺内。此寺建于北齐皇建乙酉年(公元560年),由徐永安之妻常氏为夫还愿而建。原建七级,不知什么原因,此塔没有铸顶。到了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在济宁道台龚勉的倡议下,又集资修建。除加顶外,又增建两级塔身,为九层。如果建塔刹在内,达十一层之多。
这座铁塔巍峨挺拔,高23.5米,呈八角形,每层均置以厚约5厘米的八角形平座,座下每面斗拱四朵,作为承托。平座以上,沿边安装高约30厘米的护栏。栏板上的图案花纹每层各具特色。整个塔身浇铸精致,玲珑剔透。在围廊之内的塔身,四面铸有方形塔门,门之边沿铸有20厘米的凹槽,代替栏额。全塔门三十六个,塔的四周各铸盘膝而坐、线条流畅的两尊佛像,全塔共有佛像五十尊。每层塔身上均有回檐,出挑36厘米。檐下斗拱四朵,飞檐突出,斗拱疏朗,似有木结构特点,给人以浑厚、大方的感觉。塔顶为桃形攒尖式,铜质金章。铜铸的莲花座与塔顶,扣为一体,组成塔刹。
这一鎏金宝瓶式的宝塔,整个塔身铸造严谨,浑然挺拔,充分显示出宋代冶金及建筑工艺的高度发展,堪称我国古代金属失蜡工艺的经典之作,是我国古代珍贵的范铁艺术遗产。综观国内各种古塔无数,多为砖塔。铁塔极少,闻名全国的“开封铁塔”,实为褐色琉璃瓦,而非铁质,济宁的这座古塔才是名副其实的“铁塔”。此塔现在济宁市博物馆内,它的存在,自然也给济宁市博物馆增加了历史光彩。
铁塔东侧的“声远楼”,因楼内悬一大钟而得名。这一铁质大钟,高2.2米,厚0.2米,下唇周长四、五米,重约七吨半,亦为宋代铸造。此楼经元、明、清多次重修,至今仍然屹立,楼上之钟敲起,声闻数里。自古钟、塔共存,两“古”相映,为济宁市内重要一景。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辛全秋乔萌8月2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唯一中国编委照日格图教授受邀访问济宁市第一人民...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