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济宁新闻 > 正文

民俗图志:打开心底尘封的故乡

来源:山东商报 2015-10-08 15:43   https://www.yybnet.net/

剪花样是鲁西南乡村春节前的民俗之一点击查看原图斗拐曾是孩子之间的一种游戏方式点击查看原图乡村酒坊曾是农村的传统工业代表之一点击查看原图[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1937年,梁漱溟曾在《乡村建设理论》一文中,这样描述中国的乡村。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这部乡村破坏史还在继续,唯一不同的是,在继续的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乡村文化的保护中来。事实上,王世会的︽孔孟乡俗志︾的出版,只是出版方泰山出版社的﹃中国乡村图志﹄出版策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泰山出版社还将陆续出版一批反映中国乡村民俗文化的图书。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本书的总策划、出版人李北山,看看他眼中的﹃乡村记忆﹄是什么样的。

乡村记忆不只是风景和老建筑

作为出版人,李北山对于乡村记忆有着自己独特地见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村落,除了有美丽的风景与独特地传统建筑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说文化传统,比如说生活方式,比如说传统的手工业。”

然而这一切,如今似乎已经距离大众越来越遥远。“对于传统建筑、民居、街巷、祠堂、园林等有形的物质的遗存,我们可以归类、保护、修缮、开发,但对于那些非物质的传统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我们该如何去挖掘、整理并传承?乡风民俗因其非物质性,甚至非口头性,在其普遍性和传承性之外,更多的是从学术角度,以文本、影像等形式加以记录保存。”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对于乡村记忆和传统村落保护的观点,引发了李北山的共鸣,他说:“当一个乡土中国在快速消失,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已经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心底尘封的故乡。《孔孟乡俗志》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它以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对土地的感知和对乡土的情怀,它是感性的,它没有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所要求的数据,却留下了‘数据\’所无法呈现的东西。恰恰因为它是非学术的,是泛文化的,所以它更直接,更容易打动人,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

在李北山看来,除了保护一些有形的物质记忆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住那种传统村落里特有的非物质的文化遗存:“比如说手工业匠人,比如说各地独特的民俗、服饰、饮食、耕作方式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一旦消失,就是不可逆的。”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李北山策划了《孔孟乡俗志》一书,以民俗画的形式,记录了孔孟之乡独有的乡村民俗文化。

农事活动、手工百业和乡风民俗成为了这部书的三大绘画主题,而独特的孔孟之乡的歌谣民谣,也成为了绘画中的主要内容。“这只是一个开始,其实《孔孟乡俗志》是我们这个大型策划的一部分,在之后我们还会继续以‘图绘+采风’的方式对国内其他地方的传统乡村民俗立志,从而形成一个\‘中国民俗图志’系列,从而能够基本涵盖全国的乡风民俗,以最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全国各地的民俗。”李北山这样对记者表示。

故土陷入崩溃式消亡

李北山对于乡村记忆的关注,源自于三年前的一次回乡之旅。“三年前,我的一个亲戚去世,我回我的老家邹平,”在李北山看来,邹平是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显见的例证是,30多年前,邹平尚属于贫困县,人均收入低下。然而30多年之后的邹平,已经进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在不久前本报制作的《山东富豪排行榜》中,邹平魏桥创业集团的创始人张士平名列榜首。“老家的变化非常大,工业化和城镇化完全颠覆了我们曾经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已经远离土地,对土地没有任何感情。”他的老家,是邹平县码头镇一个叫牛坊的小村,村子虽然不大,但却可上溯到“明洪武年间”。

参加完亲戚的葬礼,在李北山和村主任一起回村的路上,村主任告诉他,镇上正规划建社区,他们的村子将不复存在,全村人将集体搬迁到“镇附近的楼上去”。无意间的闲谈演变为一种巨大的恐慌在李北山的内心蔓延开来。他后来知道,这样的恐慌是一种“崩溃式的记忆割裂”。“我的童年,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那段记忆,都在那里,现在忽然有人告诉我,这个经历了几百年的村子将永不再见,在地图上消失了。我的生命被割裂了,就好像是对我做一个手术,拿掉身体的一个部位,我将永远失去,我的生命从此残缺不全。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生命体验,其实作为一个族群、一个民族,同样是一个有记忆有历史的完整的生命体,它一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失去很多东西,生命被割裂。我们所做的,就是试图去弥补这种损失,抚慰这些创伤。”

此后,李北山加快了“中国民俗图志”系列的工作:“如果乡村真的消失了,我们是不是应该留下一些什么?图片好说,现在人人都可以拍照,但是风俗呢?我们传统村落应该留存的那些非物质的文化形态呢?中国的农村这些年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崩溃式的消亡之中,我们必须要留下一些东西给后人。”“为民族风俗的传序留念!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存根!”成为他的目标。

乡俗画的魅力

让李北山感到幸运的是,他老家的“上楼规划”最终因为某些原因中止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以后怎么办?我们得做点什么,至少我们将来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曾经的农村是怎样的,我们曾经的农村生活是怎样的,我们曾经的农业文明是怎样的。”

在这样一种心态下,他开始四处联络一些民俗学家和乡俗画家,请他们制作乡俗志和民俗图志:“我希望我们的这个系列的图书,能够成为一部‘中国民俗百科\’一样的图书,你可以在这部百科书中查阅到全国各地的乡风民俗,而且是最为直观的乡俗画。”

这样一部大工程,对于李北山来说并不容易,他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作者,“各地都有民俗,但不一定有画民俗的画家,即使有还不一定画得好。”他也找了不少民俗学家,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表示反对:“反对的人觉得,民俗是一门学问,用绘画这样的形式,很难系统的表达体现民俗学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从传播的角度和大众的接受程度来看,图绘更‘接地气儿\’。它应该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尤其在传播方面,你跟大众谈学术谈研究,大部分人不会感兴趣,但是你换成通俗易懂的图绘,大家都喜欢。”

最终,出生于济宁梁山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乡俗画家王世会成为了《孔孟乡俗志》的作者,他把自己历时30年创作的200多幅民俗绘画作品和相应的文字记录交给了李北山,从而成就了这部《孔孟乡俗志》。其“中国民俗图志”系列的第二部《巴蜀乡俗志》也已经在编辑之中。事实上,李北山的“中国民俗图志”系列不仅仅只是以图书的形式传播,同时还会发展衍生出其他的文化产品:“比如说我们会把这些乡俗画复制并印制在一些产品上,同时出版社还将开发一个专门的APP软件,把这些曾经的乡村记忆,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以此吸引大众对于民俗乡俗的兴趣。只有这样,乡村记忆才可以不断地流传下去。”

新闻推荐

诗歌无用, 但诗歌是我全部尊严

●臧海英:山东宁津人。曾获2015年华文青年诗人奖,2015年度《诗刊》“发现”新锐奖,诗集《出城记》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入选《诗刊》32届“青春诗会”。诗集《战栗》即将...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民俗图志:打开心底尘封的故乡)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