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锐
8月26日,济宁市突破市直基础教育暨济宁学院附中教育集团成立誓师大会召开。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成立后,将通过实行教学指导团队入驻学校、集团实施一体化管理、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创新办学激励机制等多项措施,助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顺利实施。
教学指导团队入驻学校 找准症结集中攻关,搭建平台共享资源
据市教科院院长吴昭洪介绍,市教科院将组成教学指导团队,实行教育教学质量包保责任制,驻校包保三中、四中校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指导团队入驻学校后,将深入调研,征集、筛选问题,找准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症结,帮助学校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准确研判学校特点,每学期确定1至2个重点问题集中攻关,将问题变为教研课题和教研主题的主要内容。建立常态跟进机制,将日常研讨与集中研讨相结合,将骨干教师指导与教师交流互动相结合,将教学专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即时探讨相结合,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考试与评价、校本研修等方面合力并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效益持续快速提升。
同时,团队将通过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方式,细化备课授课的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典型培育,及时发现、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实施水平;通过名师带动,培养一批教学新秀,推动学校成为课堂教学研究基地、经验推广中心;通过团队建设,激发教研组的内生动力,促进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打造一批学校精品课程,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此外,团队将为学校搭建城区学校之间、市直学校与县区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达到合作互助、优势互补、双赢共进的效果。通过教学研讨、优秀课例展示、课程开放周、课题研究等活动,使附中教育集团教师拥有更多的参与教研的机会,拥有更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达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目的。
团队还将与学校会商,建立教研例会制度,共同研究学校的教学管理问题,促进学校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融合、落实。帮助学校完善管理及评价机制,细化教学常规和管理流程,完善各学科的教学常规要求,明确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帮助学校制订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积极构建校本管理体系和教研体系,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并根据学校实际,推动学校特色化办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集团实施一体化管理 完善教师互通交流、培养深造机制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教育集团以立德树人、优质发展、共享发展、特色发展为办学原则,集团内部推行管理一体化,实行教学力量统一调配、课程开设统一设置、教研科研统一攻关、量化考核统一标准、质量检测统一安排、干部教师统一培训“六统一”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管理互通、师资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逐步扩充附中教育集团联盟校,通过实施“名校+”工程,加强与城乡薄弱学校的办学合作,实现管理、师资、设备、文化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集团将建立集团教师互通交流机制,坚持向集团成员学校、校区选派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集团成员学校和校区选派青年教师到总校区学习培训,建立一校七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育送教和青年教师交流制度以及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学校形成共建共享优质师资、实现良性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模式;推动卓越教师培养工程,集团成员学校、校区招聘的新教师在总校区接受为期1至4年的“首站式培育”,制定集团教育专业成长发展规划,通过校本研修、基本功竞赛、优课评选、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等形式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开展校园文化共建活动,通过开展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研学旅行等交流活动,增强教师对集团内各成员学校、校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创新集团化办学激励机制,集团成员学校、校长、教师在评先树优、职称晋升、教师培训等方面实行奖励激励政策,对集团化办学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奖励,增强集团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包保责任制,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成教研包保团队,驻校包保三中、四中校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推进措施,在保持集团内成员学校和校区人事编制和财务以法人为单位相对独立的基础上,赋予集团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内部管理权。市教育局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集团办学,在核定教师编制、岗位等向附中教育集团成员学校适当倾斜,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名优教师优先向附中教育集团安排。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王碧辉)“我肚脐周围疼了半年多,吃了不少药效果不明显,做了7次中药定向透药治疗,不疼了。”“我一受凉就胃...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