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宁 今日泗水 今日汶上 今日嘉祥 今日金乡 今日鱼台 今日微山 今日邹城 今日曲阜 今日梁山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今日济宁 > 正文

一中红楼改建时的作文 吴伟岳

来源:济宁日报 2019-11-22 10:26   https://www.yybnet.net/

阔别济宁一中整整五十年之际,时值校庆112周年,故地重游,寻找学生时代的梦。

当年,济宁一中迎门矗立的红楼,和太白楼相向呼应。站在巍峨的太白楼上,红楼尽收眼底,几乎垂手可及。它曾是济宁一中的标志性建筑。

每天早晨,当第一缕朝晖射向红楼的时候,沉寂了一夜的红楼倒映出一片霞光,顷刻,校园里充满了蓬勃活力,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浏览于书本上,探索在文字中。正午灿烂的阳光越过太白楼,拥抱着红楼,仿佛把诗仙李白的仙气洒满了校园。夕阳西下时分,红红的晚霞包裹着红楼,校园愈觉深沉、静谧,而一排排明亮的教室里,莘莘学子们正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古今中外的世界里穿越……。

1902年建校,时光穿越一百多年,济宁一中已成为运河之都璀璨的教育之星。百年一中的前五十年,虽历经时代沉浮、战争纷乱、校址变迁,而一批批学长像接力棒似的传递着教育薪火,严谨的学风得以传承。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校舍改造,红楼被拆除,却已在几代学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1963年冬我们在校时,红楼曾进行过一次大的改造。由三层的西式红瓦起脊大屋顶结构,改为品字形平顶结构,中间为主楼,扩至四层,两边侧楼为三层。我们这一届,虽面临高考,却也参加了红楼的改造工程。直至来年在楼前留的毕业合影上,楼中间的脚手架还没有拆除呢。

不解的红楼情结,一篇写于1963年12月3日(星期二)的作文,一直保留着,也保留着红楼改造场景的详实描写。以下就是那篇习作。

《在建校劳动中》

“往下传,要料!”这急促的声音从三楼顶上传了下来。紧接着,“快,接住!”的声音又一个人一个人的传到楼顶上。

学校教学楼的改建工程已进入紧张的水泥铺顶的阶段。我们高三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一工程。不论是在天气晴和的白天,还是在冷风飕飕的夜间,同学们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往上传送着重达四五十斤的料桶,又往下传过来一个个的空桶。桶系把手磨痛了,就垫上小手帕,有的同学竟磨坏了三副手套,仍旧坚持着。小王同学是在楼顶上接最后一个桶的人,接过后倒在需要料的地方。手套破得快包不住手了,但他仍是接一桶倒一桶,接两桶倒一双……连搅拌料的工人同志都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同学真棒!”

“啊呀,血!”往下传空桶时,一个同学突然惊叫起来。大家都怔住了,仔细一看,原来桶系上沾了几滴鲜血。这是怎么回事?大家不由得都看了看自己的手,摇摇头,都纳默了。

小王听到喊声,顺便看了看自己的双手,中午磨起的两个泡已经破了,血还在慢慢地流着。他双手不自觉地伸地衣袋,“啊,一副新手套!”他惊喜地叫着,一定是妈妈放进来的。他默默地说:“谢谢您,亲爱的妈妈!”

劳动结束了。同学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走下楼来。小王伸了伸腰,脱下手套,借着灯光一看,他的心动了一下:“是那副手套吗?”他又仔细一看,白手套上面用彩色线绣着七个明显的字:“献给最可爱的人”。

小王低下了头,把它捧在胸前:“爸爸,安息吧!我将戴着它,为社会主义事业多砌上一砖一瓦,坚决完成您没完成的事业。”

这篇作文中有3个错别字,时任语言教师孙瞿门老先生给得了89分。他的评语是:“开头就单刀直入地进入一个紧张的战斗场面。末后从手套的几个字上暗点出了小王的父亲的身份和手套的来历,笔法巧妙,显示了父子英雄的优良传统”。

①孙瞿门老师的批语②红楼老照片

新闻推荐

太白湖湿地:生态与美的统一

本报记者宋娜通讯员张美娟摄影记者李晖太白湖新区湿地面积大、类型多,而且湿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金秋太白 风光好2019-11-21 10:33
猜你喜欢:
评论:(一中红楼改建时的作文 吴伟岳)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