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丈夫能陪赵丽云散步了。
本报记者 曹俐
通讯员 李庆平
今年63岁的赵丽云是高新区柳行街道柳行村居民。她33年如一日,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辱负重、不离不弃,用爱心唤醒了重度精神疾病的丈夫,用瘦弱的身体和辛勤的汗水独自把两个幼小的孩子养大成人。在邻居们的眼里,她是一位不顾个人、勇于担当,心怀大爱的善良大姐;在家人眼里,她是一位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的好妻子、好妈妈、好婆婆。
不幸降临丈夫患上精神分裂症
上世纪70年代初,赵丽云的丈夫李长岭随人支边,成为黑龙江加格达奇国营林场的一位工程师,而赵丽云则是当地一位纯朴善良的农家姑娘。后经人介绍,两人在1977年结婚,第二年生下第一个孩子,虽然日子过的紧巴清苦,但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结婚第四年第二个宝宝出生,又给小两口增添了无尽欢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86年的一天,家乡人来到黑龙江,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李长岭的两个妹妹因病相继去逝,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单位里看谁都不顺眼,对妻子和孩子非打就骂,俨然变成两个人,尽管单位领导和家人想尽办法给他治病,但一连几年都没有好转。赵丽云多少个日日夜夜,茶饭不思,独自一个人流泪,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继续给丈夫求医治病,抚养好孩子。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她辞掉林场的家属工,拖家带口回到了丈夫的老家济宁,把丈夫送到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日夜操劳几次劝说让她带孩子再找个好人家
一个长期生活在东北的年轻妇女,携夫带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济宁,别说生活不习惯,光是高昂的医疗费和生活费就是一个很难过的坎儿。公婆年事已高,无力照顾她们一家,娘家人远在东北鞭长莫及。为了给丈夫看病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赵丽云在安顿好家人的同时,选择到当地工厂打工。为贴补家用,后来又投亲做起卖馒头的小生意。
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她都东奔西跑地操劳,还要照顾患病的丈夫。婆婆看着儿媳让儿子拖累的瘦弱样子,也十分心痛,几次劝说让她带着孩子再找个好人家。她却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现在他有病了,我不能干那些坏良心的事,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我照顾,我还要给您尽孝呢。”于是,她擦干眼泪,一头扎进精心照料丈夫和孩子的漫长岁月里。
坚守承诺现如今丈夫能陪她聊天散步
丈夫的病情时好时坏,病重时生活不能自理,无法独自进食,大小便失禁,可赵丽云认命了,不能吃饭她就一勺勺地喂,大小便拉在床上她就及时清洗床单,一天三遍地喂水服药,还要照顾孩子们,寒来暑往,长年累月没吃过一顿热乎饭,没睡过一次踏实觉。
为了养家糊口,她经常三更半夜起床,把孩子和丈夫关在家里,一个女人骑着三轮车独自到十几里外的馒头批发点买馒头,在大家上班前送到各单位食堂和饭馆、小吃摊上,良好的信誉和质量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她经常说:“做好人会有好报,吃亏是福。”周边的客户了解她家的情况后,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有些长期客户知道她家困难,都是先交钱、后收货,也有些好心人经常给她家孩子送些吃得喝的和旧衣服穿,帮助她家解决了生活上遇到的一个个困难。
在她的精心照料和辛勤操劳下,两个孩子慢慢地长大成人,现在已是儿孙满堂,尽管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但赵丽云对丈夫和家人的爱从来没有缺失。不管自己有多累,不管自己有多不舒服,只要老伴有一点响动,她立马爬起来照看。丈夫身体重,活动不灵活,给他擦洗身体要一点一点地擦,过去擦一次身体需要十几分钟,现在需要半个多小时,而她的衣服却全湿透了。现如今,他已经能陪赵丽云聊天、散步,还能慢慢一个人骑三轮车,在小区周边广场上锻炼身体。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刘乾居昌落)近日,济宁市儒风教育联盟第八届教育研讨活动在太白湖新区北湖第二小学举行。济宁市教育科学研...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