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题目,年轻的读者也许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取火“三件宝”?火柴或打火机,一件就够了,那灶台电子打火,一件都不用,作者是否糊涂啦?不!清醒得很,不是指现在,老朽说的是百废待兴的解放初期,那时没有其他火源,生活用火全靠“三件宝”,直到有了火柴。
那么,都是些什么宝物,又是怎样操作的呢?
先说“三件宝”——
火石:是块蒜瓣大小的硬石子,看上去有光泽,老百姓叫“牛角石”,后来才知道是花岗岩石。其它软质的石材容易破碎,根本不能用。
火镰:钢制品,有花纹,形状像镰刀,所以叫火镰。这东西只有供销社出售,有人图省钱,用刀背代替,但效果不好。
火纸:用粗糙的纸浆制造的黄纸,俗称“马粪纸”。把它卷成“油条状”的纸卷,也叫纸筒子。
这些所谓宝贝大都是些土玩意儿,所以使用起来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取火时把火石压在火纸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右手用火镰对准火石向下击打,迸出的火花落在火纸上,当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明火就燃起来了。
这种“击石取火”的方法,阴雨天和寒冬腊月都不好使,好多人“击”不出火来,唯有村东头的王三老爷是这方面的高手。做饭时只要见他家烟筒冒烟,左邻右舍都去“引”火,一引十,十传百,很快整个村庄就炊烟袅袅。这叫“星星之火,可以燎村”吧。
想当年,不仅生火做饭靠“三件宝”,吸烟也离不开它。烟民们为外出携带方便,把三件宝装在小布袋里,连同那一尺多长的烟袋杆,和长茄子似的烟包子,用细绳串起来,套在脖子上,看上去不太雅观,但使用却很方便。不过,室外取火也并非易事,为图方便,一人击火吸烟后,其他人靠上去“对对火”。方法是:两个烟袋锅上下对严,借火的“吸”,被借者“吹”,一吸一吹,火就“对”上了。
当年有句形容人缘关系不好的口头禅:“那家伙,连给人‘对烟’的来往都没有”,说的就是这回事。
后来,从外国引进来火柴,老百姓叫“洋火”,其实是国产的。当地使用的是“济宁振济火柴厂”生产的“安全”牌火柴。那时物质匮乏,和其他紧俏商品一样“凭票供应”。记得一个季度每户5盒,共250根,根本不够用,生活取火仍是“三件宝”唱主角。
有史料表明,不仅民间取火用“三件宝”,在红军长征途中也用它生火做饭烧水。看来“三件宝”为革命作过贡献,视为“珍贵文物”并不为过。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回首看那近乎原始的取火方法,的确太落后了。但今天的先进是由昨天的落后一步步走出来的,这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它像面镜子,能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事实告诫我们,只有牢记过去的苦和难,才能倍感今日的福和甜;只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才能不断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这也是老朽撰文的初衷所在。
新闻推荐
创共建模式 促优势互补 高端化工产业公共实训基地落地技师学院
本报记者宋娜通讯员张睿9月5日,济宁市高端化工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揭牌仪式在济宁市技师学院举行。当前,高端化工产业规模快速...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