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娜通讯员周倩
日前,济宁市举办第五届“中国品牌日”活动,围绕打造“济宁制造、济宁服务、济宁农品、济宁文旅、济宁食安”等一系列品牌,形成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推进品牌工作新体系。
做优做精,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品牌
针对“231”产业集群,围绕高端制造、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具有济宁特色的前瞻项目,鼓励其做专、做精、做出特色、做大规模,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品牌企业。同时,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一批质量水平高、影响力大的自主品牌。鼓励已有品牌企业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宣传与推介等形式,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围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建筑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本地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同时,着眼“做精做优”,在健康养老、家政服务、大众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重点培育一批精品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
创新运营模式,打造“济宁农品” 系列品牌
一直以来,济宁市将农业品牌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建立了济宁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设计推出“济宁礼飨”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济宁礼 天下享”的品牌口号。目前,已有222家企业(合作社)407个产品入选“济宁礼飨”产品目录,品牌农产品溢价率平均达到10%左右,三年农业产业社会效益据估算超50亿。
今年,济宁市将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并通过开展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定等活动,引领形成一批处于产业高端、掌握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巨大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区域品牌,打造“济宁农品”公共品牌形象。同时,以“食安济宁”品牌建设为引领,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为目标,整合济宁市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食品、特殊食品等相关资源,坚持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员参与,进一步提振消费者信心,铸造济宁食品安全整体形象。
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济宁”品牌
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推动文化“双创”,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济宁”品牌,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强化资源开发,增强文旅品牌吸引力。建成了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新三孔”,规划了大运河总督署遗址博物馆、“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文化项目,形成一批新兴文旅项目。今年,将深入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建设具有独特魅力的“运河之夜”。培育一批拥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特色的精品服务项目,打响孔子故里、东方圣城、儒家文化、水泊梁山等文化旅游品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伟栋“当一名白衣天使,用无私的奉献为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2020年1月25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援鄂任务,陈...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