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老济宁 感受非遗文化
本报记者贾凤鑫
为弘扬传承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让非遗文化丰富校园生活,使小记者能近距离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优秀的济宁非遗文化。2月23日,济宁市小记者团组织80余名小记者前往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太白湖区新馆参加“寻访老济州,爱上一座城”文旅采风行活动。
周六上午,温暖的太阳早早爬上枝头,春意盎然的景色照耀在太白湖新区的大地上,济宁市小记者团80余名小记者们早早来到了群艺馆新场馆的门口进行集合。在了解了参观细节后,小记者们分成两队进入场馆参观。
小记者首先来到了2楼大厅,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张续武老师热情欢迎了小记者们的到来,并向小记者们先行讲解了群艺馆新馆的概况:“济宁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外立面借鉴中国传统木构建手法,采用织网状石材格栅,营造类似于“鲁锦”手工编制的质感,彰显民族地域特色与国际时尚风范。”在听完张老师讲解后,小记者们更是对群艺馆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迫不及待的想要一探究竟。
正当小记者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正欢时,济宁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展区李富荣老师来到了小记者们的面前,带领小记者参观老济宁非遗文化图片展。“看!这个是捏面人,这边是位于曲阜的孔子祭典,还有木板年画等”李老师有说有笑的带着小记者们进行观看,并耐心为小记者们讲解每一副照片背后的故事,令小记者们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知识。再参观完非遗图片展后,张续武老师又带着小记者们来到了老济宁图片展,这里是几十年前拍下的老济宁人文地貌的老照片,在讲解中,小记者和家长们放佛都回到了那个车水马龙的年代,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与济宁飞速的发展。
看完图片展示后,小记者们来到群星剧场,四周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映入眼帘,让小记者如同置身于艺术的空间里久久不能自拔。在张老师的讲解下,我们才知道原来新的群艺馆设计立意“游于艺”,取自于《论语》,在功能布置中,提出了“泛活动空间”概念,强化丰富灵动的动态空间体验,让小记者和家长们在充满活力、轻快、亲切的氛围中,获得身心愉悦。
随后,小记者们纷纷带着惊喜的心情来到了三楼,在这里非遗文化中鲁班记忆和剪纸的两位老师在这里等待小记者们的到来。由于人数较多,小记者们被分成两批进行体验,一组跟着鲁班记忆的老师学习制作木质板凳,一组则跟着非遗的剪纸老师学习剪“春”字。
据了解,群众艺术馆新馆以艺术培训、艺术展示、艺术创作、艺术制作为核心功能,除了内设群星剧场、艺术作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少儿活动体验、老年活动中心、文创空间等功能区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器乐、曲艺等艺术培训区更是门类齐全、设备完善,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在这个自由流动的“泛文化”多元空间里,更加充分体现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参与性、互动性。
新闻推荐
曲阜市围绕“绿满乡村”三年行动计划,突出荒山绿化重点工程建设,以尼山圣境绿化提升为突破,全力实施植树造林。去冬今春以来...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