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由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委会、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的“寻找最早的玉门关”考察活动启动。经过两天的考察调研后,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历史上最早和最后的玉门关,均位于今嘉峪关市石关峡,并非现在人们看到的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一带的玉门关。
记者了解到,玉门关作为古长城沿线和丝绸路上的重关要隘,在古代的军事史、交通史和城防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目前史学界一般认为汉代的玉门关位于今敦煌市西北约80公里的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目前关城遗迹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上的一处遗址,玉门关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链。
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李并成教授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中发表了一篇题为《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的论文,以丰富的文献史料论证得出今嘉峪关市的石关峡曾是历史上最早设立、亦是最晚的、最后废弃的玉门关址。
日前,带着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热切响应和对学术的执着,来自省内外不同单位的30余位教授学者,在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开赴石关峡,踏上了探寻“最早的玉门关”之旅。
李并成教授说:“汉代最早的玉门关应设在今嘉峪关市石关峡,设关时间约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随着河西汉长城继续由酒泉西延至敦煌,约在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之际,玉门关西迁到敦煌西北今小方盘城一带”。
历史上玉门关先后经过多次迁移。在这次“寻找最早玉门关”的考察活动中,学者们认为,根据《史记》、《汉书》,北魏阚骃《十三州志》,唐初僧人道宣《释家方志》等资料的记载,和今存石关营儿堡断垣构筑方式,石关峡东口以北各东沿山烽燧构筑方式及其周围散落的汉代灰陶片等遗物推知,汉代最早的玉门关应设在今石关峡,设关时间约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或稍后的年代。
李并成教授作了专题发言,他从文献资料、文物遗迹和自然地理方面的证据论证了“最早的玉门关在今嘉峪关市石关峡”等观点看法。来自甘肃省文史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等11个单位的教授专家和嘉峪关市志办、嘉峪关市长城文化研究会、嘉峪关市丝路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意见和见解,并认为李并成教授的观点持之有物、言之有理,认为“寻找最早的玉门关”考察调研活动针对性强、收获巨大,但在实际中要解决“落地”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论据,解答“玉门关”名字、具体关址等问题。
经过讨论,“寻找最早的玉门关”学术研讨会确认嘉峪关市石关峡自西汉以来就为古丝绸路上极为重要的通道,汉代最早的玉门关应设在今石关峡,嘉峪关是古玉门关的延续,应加强对嘉峪关市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研究、提升及宣传。
新闻推荐
战国铜镜宋代柳毅传书镜清代铜镜魏晋铜镜唐代吹箫引鸾镜清代素镜宋代月宫镜汉代博局镜辽四牡丹纹镜明代状元及第镜 ...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