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继川
“有的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资金迟迟不到位或者断断续续,实施单位无所适从;更有的文件下达没几天,就有人来检查验收。”2月29日,百色市一位扶贫干部告诉记者。
“缺乏顶层设计,大扶贫工作体系未健全。”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吴宇雄在分析原因时认为,扶贫攻坚是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管理机构除作为主管部门的扶贫办之外,还涉及财政、发改、交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水利、民政、民族等部门,由于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常常各自为政,难于形成协同作战合力,同时各级政府也没有建立相应有效的协调机制。
体制不顺、机制滞后,一方面增加了扶贫工作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扶贫投入不足、方式方法不活、主体意识不强。
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成为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最近,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正在我区各地陆续展开,为新一轮扶贫开发起步带来了新气象。自治区党委决定,从今年起,全区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这批干部肩负重任,要在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全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3000个贫困村,进行全面帮扶。
衡量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一个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农民增收水平。记者从自治区政府获悉,从2012年开始,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含合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作,要纳入党委、政府的目标绩效管理范围,每年考核1次。考核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率、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率、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5项,5项指标权重分别为50%、10%、10%、15%和15%。考核情况作为重点县党政领导班子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个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及格的重点县,要追究其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
此外,我区将继续完善“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挂点联系制度,36位自治区领导的挂点联系县均已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各县(市、区)要参照自治区的做法,力争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干部结对帮扶。
既用真情,更动真格。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之举,彰显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更大的决心。新一轮扶贫开发,必须建立“省(区)负总责、市重协调、县抓落实、乡镇推进”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建立有力有效的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大格局、大体系,为我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合山讯(记者/陈坤通讯员/徐柳琪)“政府奖励农业项目,如同‘天上掉馅饼\’。我要把‘馅饼\’用好’!”3月8日,去年因新开发规模养殖项目而获2万元政府奖金的合山市东亭村养殖户兰小莉,正在忙着...
合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山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