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洋
在外工作二十年,每年春节都想办法回县城或者乡下的老家过。对于持有我这样一种秉性的人来说,到了异地虽也能“入乡”,但却是随不了“俗”的。以至每到春节临近,看到无数的国人乘坐火车、汽车、飞机等,进行地球表面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我总是一面算计着归程,一面抱怨我国依然窘迫的交通,滞留了无数人回家的愿望。记得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过年须要在家乡才有味道。我觉得这“味道”二字说得至情入理。多年的过年体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所谓味道并非仅指食品一类东西,而是涵盖故土人情、民风习俗以及各项活动的氛围。
一般在外打拼的人,是赶不上家乡过年的准备工作的。在我们桂中地区壮族人家,年廿六到廿八期间,就会大扫除,俗话说“年廿八,洗邋遢”,这个习俗可称得上是家庭的“文明卫生日”。大家一齐动手,全家总动员,清理家中杂物,把窗户、大门等擦干净,而日常比较少打扫的大厅角落、较少清洗的窗帘布等也在此列,干干净净过新年嘛。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淘米磨粉做年糕包粽子了,妇女们的笑声时常伴随着蒸笼的热气在村里飘荡。男人们也不敢偷闲,怀里揣着一沓钞票到圩场,买回称心如意的各种年货,自然忘不了给老少捎上新衣新裤新鞋袜。随后就开始贴春联、挂红灯了。这是村里的一些老秀才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到处指指点点,摇头晃脑,要他们帮忙的人家自然只有恭敬的份了,摆墨、裁纸、煮糨糊、搬梯子、递香烟,唯命是从。不消一两天,家家堂屋阶前,全都飞红流彩起来,富丽堂皇的金粉,映得人面也像桃花一样嫣然。
家乡的年味自然也是和美食连在一起的。到了年三十,谢过天地祖先的猪、羊、鸡、鸭、鱼就开始烹饪了,锅碗盆瓢的协奏也从早到晚响成一片。这些年来,各家各户的日子都好过了,因此除夕团圆饭这一餐的食谱已是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趋势。别的大菜不说了,但有几种独特美食常常是令我回味再三,且是吃饱还要打包带走的。其中之一是“龙棒”或称“棒”,它是壮语谐音,在来宾市的壮族地区比较常见,主要原料是猪粉肠、猪血和糯米。做法是用新鲜猪血拌糯米,精配作料,灌入猪肠,成串煮熟而成,看似简单但它的味道却和其他地方叫“血肠”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的壮家人过年,都要杀猪灌“龙棒”,分发给亲友四邻品尝,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其味香醇美,且营养丰富,据说常吃可以旺气壮肾,健胃养颜呢。
就在家家户户烟气蒸腾、香味四溢之际,小孩子就开始要压岁钱了。过去要给大人磕头才能得到,现在不兴磕头了,还敢和大人在面额上“讨价还价”。一般说,孩子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之后他们就要出去放鞭炮了。爆竹声此起彼伏,震得夜空的星辰也格外灼亮,这是要熬到晚上12点才能看到的景象。
壮族乡村的各种民间活动一般是从初二开始的,高潮自然是正月十五。凡是有花灯、舞龙、舞狮或唱戏对歌的地方,都是一片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直到十五过后,戏也散了,台也拆了,灯也卸了,乡亲们脑子里才会浮出“春耕”这两个字来。
回家过年,就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就是小孩兜里的压岁钱,就是门上张贴的新春联,就是高悬的红灯笼,就是街上狂舞的长龙和活蹦乱跳的狮子,就是夜空中频频绽放的烟花和四处噼啪作响的鞭炮,就是说不看还得看的春晚……回家过年,就是年轻人哼着《常回家看看》的曲子,带着老婆孩子回家吃饭,就是人人笑意写在脸上,喜悦藏在心中,见面拱手作揖,众口一词恭喜发财……无数个这样那样的点滴瞬间,如缕缕清香从灵魂深处溢出,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回家,是对过年的一种期待,也是对“团圆”“温暖”“亲情”“幸福”的期待,我们把诸多美好的期待都集中在“回家过年”上,让“过年”仿佛成为见证者,把我们一年走向幸福的过程都一一记录下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坤本报通讯员韦慧兰近日,从来宾市工业与信息化局传来的好消息,让来宾人倍感振奋:今年1至2月,来宾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3.2亿元,同比增长1倍,增速排在全区首位;完成工业增加值22....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