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来宾市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变求新、以新求胜,开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正逐步打破,电力、冶炼、制糖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得以加强,铝业、农产品加工、建材、化工、医药等新兴产业日益壮大,经济质量、规模和效益实现齐头并进。与2005年相比,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大幅下降。特别是今年前3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幅双双跃居全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排全区2、3位,取得了建市以来的最好成绩。实践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的5年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两区一带”战略的深入推进,来宾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以资源能源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也使来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艰巨。必须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坚定性和创造性,坚决打赢这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战,实现结构大调整、城乡大建设、民生大改善、文化大发展、改革大推进的目标,把来宾建设成为广西新兴现代化工业城、生态宜居水城、民族特色文化城、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及桂中商贸物流中心,为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整三产结构 促进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主攻方向,打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战,首先要瞄准这个主攻方向。“十二五”时期,来宾市将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的比重达到20∶50∶30。以西江经济带建设为依托,逐步改变工业经济构架,形成以红水河为主轴线、以“一核三带六区”(一个市区核心工业区、三条沿江工业产业带、六个沿江工业区)为重点的沿江工业产业空间新布局;以桂中水城建设为依托,全面振兴商贸、物流、娱乐、房地产、金融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形成新兴的桂中商埠;以壮瑶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壮族和瑶族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以桂中治旱和桂中土地整治为依托,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产业规模。
扩大开放合作 培育新兴产业
开放赢得未来。后发展地区要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在扩大开放合作中有新突破。要在《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框架下,积极融入西江经济带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平台,注重引进一批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本地急需的大企业大项目,以支柱产业带动结构调整。利用良好的政策机遇,创造优质的招商环境,特别是要全力打造好工业园区,发挥其集约土地、集聚产业、集中资源的优势,构筑招商引资的良好平台。积极发展铝业、建材、建陶、机械加工、汽车电子、茧丝绸及农林加工等新兴的区域性特色工业产业集群,加快汽车电子产业园、凤凰动漫城、东盟民族博览园、塑料光纤等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落地投产,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加快科技进步 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相对发达地区,来宾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不少的差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和后劲明显不足,必须大力加强人才、教育、科技工作。加大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各类人才安居、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快教育园区建设,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使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来宾落地和转化。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建立技改资金逐年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全市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明显提高;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在强优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电力、制糖、冶金、铝精深加工、造纸等优势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使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
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来宾市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高能耗的资源型产业的现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要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铁的纪律和手段,逐步关停并转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继续推进循环经济,重点是使制糖循环产业与制糖本身的产值比突破1∶1,并推动冶炼、铝业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境内铝、煤、铜、锰、重晶石、铅锌矿等重点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国有独资或引进大企业集团合理有序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大力开展大石山区的石漠化改造。
加快城镇建设 打造宜居城市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落实到城镇建设中,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更宜居。结合来宾实际,要以全面建成“桂中水城”为载体,更好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使之成为生态、宜居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公园等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城北商务区、华侨投资区和城南新区,形成布局合理的主街道、商业街和特色街区。坚持“大种树、种大树、种好树”,扩大城市公共绿地和园林绿化。打造好高速公路、铁路、红水河沿线的现代城市景观,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建成中等规模城市。统筹推进全市城镇建设,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县城和乡镇梯次发展的城镇格局,城镇化率达到44%。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城乡风貌改造成果,使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顺应人民期待 着力改善民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改善民生。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此,要从来宾市实际出发,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0%左右。着力推进就业工作,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特别是要解决好征地拆迁造成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范围城乡全覆盖,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继续探索统筹发展城乡公共服务的新路子。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快城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卫生、人口计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城乡居民安全感不断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共来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新闻推荐
祝贺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广西银行业协会...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