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治兵 韦书强 何文凤 谢璧璟
蔗地变工厂,小路变马路,瓦房变高楼……
8年来,来宾华侨投资区由小变大,成为来宾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实施“西进北扩”城市发展战略的“桥头堡”。该区广大党员干部与归侨侨眷舍小家、顾大家,创出了一个个工作品牌。“来华精神”、“来华速度”、“来华模式”、“来华经验”等工作亮点得到了国务院、自治区和来宾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筚路蓝缕:
铸就“来华精神”
2004年10月28日,在来宾市西北部郊区,在一个租来的院落里,来宾华侨投资区(以下简称“来华投资区”)正式挂牌成立,一个新的城区宣告诞生。该区下辖来宾、凤凰、迁江3个华侨农场(迁江农场2008年划归来宾市工业管理委员会管辖),土地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总人口1万多,其中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7047人。当时来宾市成立还不到2年,基础薄弱、百业待兴。来宾市政府给来华投资区的只有25万元启动资金和26名干部编制,剩下的问题,由来华人自己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去解决。
为了新区建设,来华干部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和代价。
韦盛秋是来华投资区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因在任上殚精竭虑,最终积劳成疾,在离任后不久与世长辞。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来华投资区欣欣向荣的那一天!
余治平是来华投资区的第一任管委主任(现任来宾市委常委、秘书长),据他回忆,来华投资区那时虽然很困难,但干部热情很高,人人都拥有“六千万”的精神财富:为了帮助企业征地,不惜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理清千头万绪;为了获得发展资金,不惜拉上亲朋好友、动用各种关系,千军万马跑项目、千辛万苦攻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那种不发展誓不休的工作氛围,至今仍让他深深感动。
此后,第二任来华投资区党委书记蒙永泉、管委主任覃晓和现任的来华投资区党委书曹远林、管委主任吴立握好“接力棒”,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建设一线、拼搏在建设一线、奉献在建设一线。“五加二”、“白加黑”,对他们来说是常态、是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来华投资区领导和干部的创业精神深深打动广大归侨侨眷,他们主动把老房子腾出来、把土地让出来,支持投资区的建设,形成了“人人配合征地拆迁,家家支持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归侨李振卫在搬迁后的一句话道出了归侨的共同心声:“人心都是肉长的,干部辛辛苦苦做工作、搞建设,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如果不搬迁、不支持,良心上过不去呀!”
经过8年不懈的努力,来华投资区经济社会获得长足进步,已成为来宾市经济增长的新一极;奇石城开张了,世纪星城建成了,华侨大道通车了,华侨安居小区可以入住了,投资22亿元的塑料光纤项目等20多家大公司、大企业落户投产了,投资区财政收入突破8000万元大关,在原本是一片蔗海的土地上,崛起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城。
来华投资区党委书记曹远林总结说,来华投资区全体党员干部和归侨侨眷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孕育出了一个好的工作法宝,这个法宝就是团结和谐、感恩包容、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来华精神”!
敢为人先:
推行“来华模式”
一个新区的建设,既需要有满腔热情,更需要有科学方法。
华侨农场属国家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为安置归侨侨眷而建立的国有农业企业,在计划经济年代为我国农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场由于封闭落后,经济陷入困境,职工生活困难,生产能力有限,管理体制的改革如箭在弦。
来华投资区成立之初,面临着的最大发展难题,就是如何对辖区3个华侨农场实施改革、注入活力。然而,这样的改革,来华没搞过,来宾没有过,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怎么办?
摸石头过河!来华投资区历届党委、管委在来宾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边摸索边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场一策,两种模式”的改革构想。
“一场一策”是指一个华侨农场一种改革对策。在来宾华侨农场,着重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改革策略;在凤凰华侨农场,着重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改革策略。“两种模式”就是“来华模式”和“凤华模式”。“来华模式”主要根据来宾华侨农场与来宾市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的区位优势,全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通过“土地整体收回、人员全员安置、房屋全体搬迁、土地交由市政府(投资区)开发使用”的办法,推进农场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并给予职工青苗补偿费、房屋补偿费、过渡生活补助费和每人40平方米的住房安置,给予农场非职工每人40平方米的住房和40平方米的商铺安置,将来宾华侨农场改制为街道办事处,建成“以商贸、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核心城区”。“凤凰模式”则是根据凤凰华侨农场土地多、交通便利、靠近柳州、农产品市场广阔的特点,全力建设“生产、运输、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态、现代的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实践证明,来华投资区的这个改革策略非常超前和正确!
2007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要求全国华侨农林场要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融入”总体要求,实施“一场一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改革发展战略,激发农场发展活力。这个文件,为早已先试先行的来华投资区农场改革工作提供了政策和理论的支撑。随后,《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来宾华侨农场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陆续下发,从地方政府的层面给予来华投资区农场改革更多具体的支持。国务院侨办、自治区和来宾市领导也先后多次莅临来华投资区,指导农场改革工作,肯定农场改革成绩。
来华人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宽!
截至2012年,改革给来华投资区两个农场带来了“八大巨变”、“八大实惠”和“八大亮点”。
“八大巨变”即华侨农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场变成了城市、场民变成了市民、蔗地变成了高楼、危房变成了新房、旧村变成了新村、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上访户”变成了“支持户”。
“八大实惠”即生活费补助金得到发放,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成倍提高;危房改造政策得到落实,职工群众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安置小区建设得到推进,职工群众后顾之忧得到解决;社保和医保政策得到兑现,职工群众社会福利待遇得到改善;离退休金拖欠难题得到解决,离退休职工权益得到保障;金融、非金融债务得到部分偿还,农场包袱大大减轻;惠农政策普及归侨侨眷,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水电路等民生问题得到破解。
“八大亮点”即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广西名列前茅;征地拆迁“以人为本”,创下“征地数量最多、拆迁速度最快、征地拆迁场面最和谐”的新纪录;城市建设力度空前,固定资产投资7年累计突破80亿元大关;“三大”产业发展升级快,部分行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管理职能得到理顺,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土地确权登记顺利开展,农场土地纠纷问题得到化解;社会管理成效凸显,维稳工作实现“三无”目标;农场改革发展打响品牌,“来华”、“凤华”模式走向全国。
只争朝夕:
缔造“来华速度”
7天建好一层楼!曾是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
6天建好一层楼!如今的来华人缔造了可与之媲美的“来华速度”。
自建区以来,来华投资区每一天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建设、在发展,在成长!“来华速度”出现在各个工地、各个厂矿,贯穿了来华投资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来华速度”贯穿在经济发展的数据里!
据统计数字显示,2004至2011年,来华投资区经济发展呈现出“5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7年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财政收入从1238万元提高到8022万元,年均增长32.8%;固定资产投资从2.6亿元提高到42.4亿元,年均增长57.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2.1亿元增至33.5亿元,年均增长56.9%;农业生产总值从3891万元增至4935万元,年均增长19.7%;农场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50元提高到7650元,年均增长13.4%,5大经济指标增速增幅在来宾市各县(区)中名列前茅。
“来华速度”显示在项目落地的时间里!
2010年,来华投资区仅用140天时间,就完成华侨大道的建设任务,比预定工期整整缩短了半年;2011年,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投资52亿元的金龟岛项目的签约和开工工作;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投资22亿元的塑料光纤项目第一期生产线的设备安装,创下全国光纤设备安装的最快速度;2012年,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与美国等国客商以及香港、浙江、广东等国内各地客商的项目考察、洽谈和签约工作,共签下了6个重大项目,签约金额达到80.3亿元,创下了该区建区以来日签约项目最多、投资金额最大、跨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三个之最”新纪录……这样的例子,在该区服务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不胜枚举。
“来华速度”体现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
在来宾市,来华城区建设速度可以算是标杆:15天完成新侨路70多户人家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2个月完成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任务;4个月完成12栋20层以上高楼封顶;6个月完成总长9.8公里、总投资3.8亿元的高新产业园区5条道路建设;1年内完成国有土地征收2万多亩,为多个重大城建及产业项目的落地铺平了道路……令人瞠目结舌的城市建设速度,多次得到了来宾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来华速度”推动了工作,惠及了客商,促进了发展,也树立了来华干部良好的形象。眼下,来宾华侨投资区的商贸中心区、教育园区、传统工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金龟岛-民俗风情博览园旅游综合开发区等“5大片区”基本成型,城市路网、水网、弱电管网、排污管网建设基本完善,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推进,25条城区道路建设、100栋高楼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农场改革等工作大步迈进。美籍华人、北京东方光大集团副总裁陈枫先生到来华投资期间,请求投资区领导在一周内帮助协调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几个难题,结果仅一天时间就全部办妥了。
锐意创新:
创下“来华经验”
以一当十干事业,锐意创新催发展。8年来,来华投资区以弯道超车的速度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兄弟县区的羡慕、单位干部的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来华经验”。
在服务外商、联系项目上,来华投资区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工作方法,即“四通五办”制度(企业要办的事情要“畅通”,办事出现梗阻的环节要“疏通”,需要上级解决的问题要“沟通”,有利企业发展的问题要“变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要“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变通办”、“公开办”)和“六个一”工作方法(领导在一线指挥、作风在一线转变、工作在一线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经验在一线总结)。投资区领导身体力行,处处示范,带动了全区党员干部的行动。2011年4月17日,该区皇氏乳品分公司因附近工地的自来水管破裂,导致公司供水中断,车间尚有6.4吨鲜奶因没有水而无法进行高温灭菌。厂长施彦之突然想起投资区党委书记曹远林说过,企业有困难需要帮助,随时可以找他。随即拨通了曹远林身边工作人员的电话。10分钟后,曹远林联系消防队出动1辆4.5吨水罐车、1辆6吨泡沫水罐车装满水立即赶往皇氏乳业,及时解除了企业的燃眉之急。2011年6月12日,泰安五星级酒店因人防设施手续办理滞后,影响了施工进度,投资区管委主任吴立亲自带项目业主找到相关部门,及时办理了相关手续。“四通五办”和“六个一”工作方法实施后,来华投资区干部作风快速转变,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得到了来宾市委、市政府和投资者的高度肯定。
在强化督查、狠抓落实上,该区坚持了每周开例会1次、每旬抽查1次、每半个月汇报1次、每月督查1次、每季通报1次的“五个一”督查汇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件件有人抓、事事有效果”。
在队伍建设和党建创新上,来华投资区努力开展5大活动。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文件、强素质、增效率、促发展”等活动,引导干部学好用好文件,用足用活政策,8年来开展政策对接200余次,服务项目300余次,有力地服务了企业投资。创新开展“十个一”联系基层党支部活动,解决基层生产难、行路难问题,帮助归侨破解发展难题100多件次,帮助工区硬化巷道20多条,帮助归侨侨眷实现再就业600多人次;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党员志愿活动”和“服务企业年”活动,帮助企业招收工人600多名,补贴公交车燃油费2万元,开通南区工业园14路公交车,解决2000多名员工的出行难问题。积极开展“创三强争三比”活动,通过“争发展比贡献、争先锋比带头、争业绩比满意”,共培育出了市级4个先进集体,9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4名优秀共产党员。
有效的方法、创新的举措,凝聚了向心力、提升了执行力、促进了发展力!连续8年,来华投资区在来宾市7个县(区)中,保中游、争上游、样样工作出亮点,年年工作获表彰。
新闻推荐
胡锦涛强调,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