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卓雯
都说小企业不是大银行的“菜”,但建行广西区分行服务小微企业却体贴入微。该行从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根源着手,在服务模式、产品开发和担保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努力帮助小微企业排解“成长的烦恼”,今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投放达52亿元,按进度实现了银监会“两个不低于”的考核目标,有力促进了广西小微企业发展。
“信贷工厂”:小企业贷款由难转易
近日,在南宁做建材生意的李先生从建行南宁小企业经营中心贷到了108万元贷款。从提出申请到钱款到账,只花了几个工作日,这让本不抱什么希望的李先生大为惊讶。
在众多小企业主眼中,找大银行贷款,“难”!商机转瞬即逝,手续繁琐不说,光是等待审批的时间,就让小企业们“伤不起”。
从2008年开始,建行发展战略转向小企业,首创“信贷工厂”小企业经营中心模式,从服务模式入手,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信贷工厂”,建行设计标准化产品,对小企业进行授信业务管理,对不同产品的信贷作业过程就像“流水线”,从前期接触客户开始,到授信的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维护管理以及贷款的回收,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
“小微企业贷款‘短、小、频、急\’,在‘信贷工厂\’里,我们为小微企业划拨了专项信贷规模,降低了小企业进入门槛,放贷看重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缩短审批时间,以前从申请到放款,至少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几个工作日便完成了。如果小企业专项规模不够,我们还可以动用大中型客户的贷款规模,优先满足小企业需求。”建行南宁小企业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截至2011年末,建行广西区分行已组建11家小企业经营中心,基本覆盖全区各主要地市,小企业业务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量体裁衣:凭“信用”也可贷款
“每一家小微企业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服务小微企业不能一刀切,要量体裁衣,打造个性化金融服务。”建行广西区分行有关负责人说。
在“信贷工厂”中,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建行有针对性的推出了三大小企业业务品牌:“个人助业贷款”、“速贷通”和“成长之路”。
记者了解到,“速贷通”针对财务信息不充分的借款人,主要依据其提供的足额、有效的抵(质)担保来办理贷款;“成长之路”针对信息较充分、信用记录较好、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成长型小企业;而个体工商户、合伙制负责人等个体经营者,可以申请“个人助业贷款”,最高额度可达1000万元,最长期限可达10年。
没有抵押物,是众多小微企业的硬伤。从去年开始,建行广西区分行积极“转方式”,打破过分依赖抵押物办理贷款的现状,推出了“国内保理”、“互助通”、“助保金”、“小额贷”、“百货商户贷”、“市场贷”、“市场租金贷”等多种担保方式的小企业融资业务,既解决了小企业“抵押担保难”,又有效防范了银行风险。信用记录良好、发展前景看好的优质小微企业,甚至可以免去抵押物和第三方担保,仅凭“信用”也可向建行申请贷款,灵活且快捷。
牵线搭桥:银行登门找企业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银行对其缺乏了解。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建行广西区分行积极转型,从小处着眼,主动走近小企业,通过与政府、市场、商会、协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召开项目对接会等,沟通信息,促进合作。
为此,建行广西区分行大力开展业务宣传推广工作,去年以来通过媒体宣传、产品推介会、客户座谈等多种方式,先后在桂林、北海、来宾、防城港等地举办了多场小企业业务产品推介会,初步搭建起工业园区、核心企业供应链、产业集群等小企业客户批量化营销平台。
辛勤的汗水变成一滴滴甘露,滋润了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2009年至今,建行广西区分行已与800多个小微企业客户建立了伙伴关系,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300多亿元,为广西中小企业腾飞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闻推荐
本报柳州讯(记者/李耿)5月8日至10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率队赴桂林、来宾、柳州三市,调研乡村环境治理情况。调研中,危朝安一行考察市场改造,参观村容村貌,与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亲切交谈,详...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