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莫益路
攒了钱,建了新房,娶了媳妇。2013年蛇年春节,来宾市兴宾区五山乡联兴村腊烛屯村民成建强家喜气盈门。
今年64岁的成建强在蛇年春节前花10余万元建起了一幢180平方米的楼房。他全家3口人,人均田地不到1亩,这些钱是儿子成汉杰外出做建筑工积攒下,外加上级移民部门补助的1万元。房子建好了,成汉杰历时两年的恋爱之路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春节前夕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成建强是该屯213户人家最后一个住上新楼房的。如今的腊烛屯,不仅家家户户住上新楼房,村里灯光篮球场、综合楼、文艺舞台、休闲健身广场、硬化巷道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作为水库移民村的腊烛屯,213户806人只有耕地约1400亩,曾是一个“穷村”。村里建设、个人建房,都需要大笔资金,钱从何来?
“党的政策不仅直接扶持移民村,还教我们赚钱的本领和门路!”该屯村民小组成宗志介绍。
2006年以来,该屯充分享受市、区(县、市)贯彻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带来的实惠——每人每年600元,村民们用这笔资金先后捐资近百万元建设公共设施,外加政府累计支持的249万元和社会各界捐助的30万元,村里的公共基础建设越来越齐全。
此外,该区移民局加大对移民村群众劳动技能和种养技术的培训力度,屯里共有400多名劳动力经培训后成为电焊工、维修工或建筑工等技术工人外出务工赚钱养家。在家的劳动力则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种养收益。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腊烛屯“鱼和渔”兼得,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为兴宾区移民村的缩影。仅去年,该区就相继组织30批共1000多人次参加在北京、南宁、来宾等地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促使移民安置从“补血型”安置向“造血型”安置转变。
新闻推荐
来宾施行365干部品德考评办法 11名干部止步“品德关” 23名干部被提醒或函询
本报来宾讯(记者/陈坤)截至3月20日,一年时间内,来宾市在“德”的考评中发现一些干部不同程度的问题,取消了4名干部的任用资格,调整了7名干部岗位,对23名干部进行了提醒或函询。使11名领导干部止...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