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新闻 合山新闻 象州新闻 武宣新闻 忻城新闻 金秀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来宾市 > 来宾新闻 > 正文

柳州市工人医院八十周年系列访谈(二):他们比肩并起 为柳州扛了一把

来源:南国今报 2013-10-15 17:09   https://www.yybnet.net/

编者按:他们是柳州血肉中的血肉,骨头中的骨头,脊梁中的脊梁,灵魂中的灵魂。他们踏灭焦虑、悲伤、彷徨,用智慧一次次地点燃生的希望。月有阴晴圆缺,草有凋零萌生,生命的精彩是生命的情感,是一次次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核心提示

1956年前后,上海、天津等大学毕业的百名知识分子,响应中央做出加强沿海城市支援边疆建设的决策,南迁柳州,支援柳州的建设。还有一批医学院的毕业生,也加入了这一行动,解决了柳州发展的急需,为加速广西经济、社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以高尚的医德昭示着来者!他们是,柳州的瑰宝,广西的瑰宝,人民的瑰宝!

【响应中央号召来柳支边】

季炳 外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津贴

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原副院长(退休)

笔者:1956年刚毕业的你是怎样从上海过来的?当时医院的大体状况如何?是否后悔?

要说什么样的人像外科医师,季炳,当之无愧,果断、谨慎、干练、清晰,82岁了,仍坚持每天到图书馆,晚上用电脑学习至12点,一个比较低调的专家学者。

季老院长1955年以前三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同年底,季老院长和他的夫人,即同学顾屺瞻女士,是全广西惟一的,由国家卫生部直接调派到柳州工作的医学专家。

说到当时的情景,季老娓娓道来:当时医院床位数十张,人员不足百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生不足十名;科室设置仅内、外、妇、儿、五官等五个一级学科;设备简陋不齐,仅有一台100毫安的X光机,一台显微镜。医疗用房仅有二层楼房一栋、数栋平房,院区的僻静处蒿草齐腰。出了医院大门不到一公里,就是大片农田。

当时的外科仅有胃大部分切除术的记录。而工人医院日常开展的手术就是外科四项基本手术即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下肢静脉曲张结扎术和痔疮结扎切除术、肛瘘切除术。

当问及后悔不?他坦诚地说:“乍到柳州,涉世不深而又充满理想的我,实在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接受这一切。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因为户口就在这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朴素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就慢慢地、渐渐地化解了他们内心深处不切实际的情绪,认真的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1956年响应中央支边过来的还有一批医师护士,他们是王福祥、朱玟、谈士琴、许月珍、吴明芷,罗鸿婉、陈天敏等,在此,向她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坚守岗位乐享清贫】

唐鸿秋内科主任医师

原传染科主任(退休)

笔者:讲讲当时来医院的大概情况?

唐鸿秋:我1957年从河南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了市工人医院,当时医院只有几排平房,病房的内科与小儿科合在一起,每天从早忙到晚。晚上都要政治学习。科室只有6个医师,倒班的医师需要四个,能上白班的只有两个医师,上夜班时,还要看门诊的中班,只要病房有抢救,还得从门诊跑进病房处理,下完门诊夜班,就直接上病房的大夜班(值班到天亮)。退

休后,唐老还经常为1998年医院创三甲时讲课、培训,唐老最感概的是:“当医师,责任重大啊!”

在唐老主任家,我们没有看到有什么很值钱的家俱和电器,他的一对儿女,本来凭着他俩当年的威望,是可以找到好一点的单位,也有人主动提出帮忙调动,但唐老和晚他三年到医院的老伴、内科医师何主任坚守着,相信组织,一辈子清贫,敬业。

【自己孩子发烧也没请假】

卢曙华儿科主任医师

原质检科主任(退休)

笔者:据说,当时是儿科和内科合在一起,儿科病人之多,风险之大,你们是怎样熬过来的?

卢曙华:我1964年从广西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市工人医院儿科工作。

当时医师极少,内儿科50张床,门诊病房各有一个医师,病房的医师查完房后,马上出门诊支援,经常拖班到下午2点。当时也不知道累,匆匆忙忙扒几口饭,又赶赴下午的门诊。

医院的急诊室不分内外妇儿,是全院医师合在一起排班,轮到你,你就得出诊,哪怕是下乡,也是如此。一次大型车祸,卡车拉了十几个伤员过来,各科室根据伤员情况,把自己科室的伤员拉回自己科,当时平车很少,医务人员背的背,抬的抬,没有一点儿怨言。

之后,调到医务科,处理医疗琐事。好在那时的医疗纠纷不多,病人非常理解医务人员,投诉后,要求我们解决问题就行了,千万不要处理医师,都说医师难,那么辛苦。

【接生就像救火队】

杜锦妮妇产科主任医师

原妇产科主任(退休)

笔者:当时的妇产科是什么样的?妇产科的病人向来都是很多,听说你累得心脏病犯了,也没得及时手术,后悔吗?

70多岁的杜老对妇产科情有独钟,提起过去,她竟笑呵呵地说:一个上午,帮54个毛毛洗澡,像卓别林一样,最后抬手都痛!妇产科就50多张床,产妇们经常是4人共一张床(两个产妇,两个毛毛)。有一天竟然接生了27个小毛毛!还有一天,该上班的护士全都累倒了,就连工人也累倒了,只有医师们顶上。

“虽然那么累,但我还是喜欢妇产科,没有后悔。70年代,我们就像救火队,清早还没上班,就先到产房看看,处理完产妇后,才查房,然后再看门诊。那时产妇太多,这个产妇接生还没完全结束,另一个待产妇

就帮着让她下产床了,有一个产妇等不及了,瘫在产床边马上就要生产了,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这边刚脱下手套,弯腰就把那产妇抱上了产床。事后想起,怎么也不可能抱起那么沉重的两个生命哦。”

杜老患慢性风心病,繁重的工作,使她身体每况愈下,医师多次劝她,要手术治疗了,可她就是丢不下病人,约她号的病人好多都是等了几个星期的,那一天,她喘得实在不行了,不得不去做了一个心脏彩超,医师看了后,劝说道:你的心脏瓣膜只有0.6了,正常人是在1.2以上。而杜老坚持给门诊等候她的8个患者(都不愿离开)看完后,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当晚就累倒住院了,第二天手术时,主刀医师李荣世说:你的病情拖到现在,已经很棘手了,换上的人工瓣膜刚刚放得进去,再晚一些,就没救了!

【开展广西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李荣世外科主任医师

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原党委书记、副院长(退休)

笔者:心胸外科是你一手搭建,当时条件很艰苦,是怎么熬过来的?参与了广西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作为主要组织和参与者,你有什么体会?你成功地抢救了多例心脏严重贯通伤,感受如何?

采访李老副院长,他一直在为患者看病,四次无果。这一次等患者稍有空档,他就给我限定了时间:“十分钟!”果断,简练。

1987年调到工人医院,在过普外、颅脑外科, 89年,当时的李佑琳院长找我谈话,要求我牵头,开设心胸外科,并且要到外地学习心脏手术。柳州已经有一家医院开展了这类手术,但成功率极低,高风险的手术,谁也不愿承担,我也忐忑不安地拒绝了。但李老院长还是一再找到我,当时也想闯一下,干出点实绩来,于是,就答应了。做了三年的准备,在黄於球副院长的积极联系下,我提出了三点,一是要求有外科、心功能科,放射科,ICU,手麻科、检验科等一组人员同时进修,二是人员由我挑,要能吃苦,肯钻研,同时又有高度的责任心的同志;三是起点要高……1991年,我们一行10人,前往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进修一年。这一年,我们10人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每天6点就到病房帮先心的小孩抽血,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参加手术,手术下来都在中午2点多了,匆匆忙忙吃上几口饭,就又往ICU跑。整天呆在ICU观察病人,晚上针对次日的手术看书。回来前,当地医院完全让我们进修的10名成员独立完成了一台心脏手术。1992年初结束了进修,7月19日,开展首例心脏瓣膜换瓣术获得成功。此后一发不收,连续做了100例,无一例死亡。当时在全国同行学术会上交流,无人相信,但我们确实做到了。

2003年8月,工人医院率先在广西开展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存活达五年之上,其实过中经历了许多艰辛。如术后20天,大家以为过关了,而此时,病人出现了室上速,心脏无规律地快速跳动,直至甚至衰竭死亡。当时只有李老在家,参与移植手术的两名医生去外地学习了,李老每10分钟就接到ICU的报告,血压不稳定,从90—70—50,一直告急,等召集完各科主任大会诊时,患者血压已经没有了,

期间,从各地大医院发回的信息是从未出现过这种现象,无法提供处置方法和手段。病人危在旦夕。李老果断决定,“食道调搏”!大家觉得,这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拼了!绝,这乱嘣的心跳终于停跳了两秒,迅速“咚哒!咚哒!咚哒!”有规律的心跳又恢复了!

大家绷紧的心也随即放松了,患者,得救了!

【未转业就到医院上班】

黄於球内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津贴

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原副院长(退休)

笔者:当年转业到地方医院时,据说,是刮起了心血管治疗热的旋风,医院的心血管科开到两个,还经常加床?你是怎么做到的?

黄於球:我1989年10月转业,但医院要求我3月就上班了,原因是原内科主任去香港了,院领导说,内科没有顶梁柱不行。所以转业手续还没办妥,就过来上班了。

到医院后,还从部队带了一台心功能设备(比地方先进)过来,除了做一些心脏起搏器安装手术外,还开展了心脏二尖瓣球囊扩张等系列介入新技术。倡导临床科研,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劲头全都集中到专业上,92年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后,很快科室业务成绩和美誉度在全区同行中直线上升,并且还在全市首次召开了300多人的全国心功能学术会。在柳州市率先开展“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永久性起博器安装”等,此后,名声大振,病人相信,同行敬佩。

当时就想了,如果没有心脏外科做后盾,那么心内科也走不了多远,于是向李佑琳院长建议,要建立心胸外科,并积极地通过在部队的关系,找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要求全组人马整体进修。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一次我们心内科的手术出了些小问题,心外科马上出动补救,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中,充分体现了综合医院的整体实力。

【刷新六项柳州首例】

到医院后,黄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个人,一台显微镜,就筹办了血液科,87年再次到北医大血液研究所陆道培院士那儿进修。“到了1995年,血液科才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但血液病的基础知识要非常厚实,对实验室的技能知识要求也高,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就又被高一级院校挖走,甚至还有被挖到了美国。”到了2002年,才可以有固定的研究生愿意留下,2006年就开展了柳州市首例干细胞移植。陈宏博士来了以后,如虎添翼。连续三年,囊括了柳州市血液专业的五个率先。成为全区市级医院中,最强项的血液科专业。能开展如此高精尖的血液病治疗一般都在省级医院,像工人医院这样的地市医院中可以有如此强项,在全国少见。

最后,黄老主任还强调说:许多人有一个偏见,恋爱不敢找广西人,怕有地贫,其实大可不必,多数只是基因中携带,大多数人可有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科技兴院造福百姓】

李佑琳主任医师

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原院长(退休)

笔者: 听说,刚参加工作你是下乡最多的医师,不觉得失去很多吗?84年,当上院长了,出于什么原因,提出了科技兴医,以外科为龙头而带动全院的目标管理?你是怎样缓解百姓看病难的矛盾?

李佑琳:我1964年分配到工人医院,一个月后,响应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号召,就下乡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劈柴担水剁猪菜,一年后又参加巡回医疗,一个人翻山越岭,披星戴月下村巡医,最后还患上了肺结核。看起来,与同到医院的同学比,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却记住了农民就医时,那祈求的眼光和无奈的表情,再加上作为医生的父亲,一再叮嘱:“家乡就出了你第一个女大学生的医生,一定要为百姓做出实事。”从此刻苦钻研,认真工作。1976年作为柳州市的医疗骨干前往唐山地震救援。在余震不断的唐山铁道上,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并要求如果牺牲了,请追认为党员。

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李老院长,1984年,被推到了领导岗位。“当时的心情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医院只有300张床位,千元以上的设备只有71台医疗用房1万多平方米。年总收入258万元,固定资产361万元。疑难杂症,检查治疗,都要转南宁,压力非常大。

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提出了科技兴医,以外科为龙头而带动全院的目标管理……倡导院有特色,科有特点,人有特长。”

李老院长白天上班,晚上找关系,以她当时是市委委员的身份,挖掘各路的医学优秀人才,以夯实发展基础。

医院处于重工业区中心,国道边,也是城乡结合地带,工伤,车祸,械斗从未间断。所以定位以创伤外科为发展龙头,限于当时的条件,购买了二手CT,诊断也跟上了。1985年,抢救一例特大面积烧伤达92%;1988年,医院外科成功抢救了二例心前区刀伤,导致心包填塞,血压、脉搏测不到患者;1991年,广西首例全头皮撕脱再植术获得成功。随着医院心内科,脑外科,泌尿外科,显微外科,心胸外科的不断壮大,创伤外科在柳州成为了发展主流。

在解决和缓解患者看病难方面,她和班子一道,做了不断的努力:1986年建成外科大楼;1987年的门诊楼和1997年的内科住院大楼。被誉为当时西南五省最好的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为柳州的百姓改善了就医环境和住院条件。

【没在家吃过一次安顿饭】

谭英华外科主任医师

原颅脑外科主任(退休)

提问:柳州是广西的重工业城,而工人医院又坐落在工业区和城乡交界,当时的国道也在旁边,外科专业是不是最忙的专业?每天手术多少台?

谭英华1964年分配到工人医院外科,那年才24岁,当时在那儿的医生共有六个,现在已经走了4个,很不容易。

1973年进修颅脑外科一年,回来后,立即接手了柳钢一位颅脑开放性损伤昏迷的伤员,由于抢救及时,措施得当,伤员得救了。从那以后,凡是脑外伤或者昏迷的患者,都是谭老处置。包括人民医院和六个县城,还有来宾象州武宣,半夜三更也出车前往抢救,每天都有五六台手术。1974年的一天下午,柳钢一辆汽车在黄村被火车撞,20多名伤员,谭老主任现场抢救处理后,回到医院为伤员做手术到第二天中午。那几年,谭老主任包揽了柳州的颅脑神经外科的所有伤员。

谭老主任的母亲感叹着,“哪有这样工作的,回家还没吃上一口饭,就又回科室了,逢年过节都没有在家吃过一次安顿的饭。”老伴说:没法,他多吃一口,伤员有可能就没救了。

【开展全市首例肾移植手术】

林运开外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津贴

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原副院长(退休)

笔者:都说你是柳州市泌尿外科的龙头?有这事吗?据资料:市工人医院泌尿外科的高级职称人员数占柳州市各医院泌尿外科之首?你是怎么带队伍的?

1982年之前,林老在区卫校时,就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一把好刀。当问及为什么要调到工人医院时,他说曾带过学生到工人医院实习。知道在工人医院的发展空间更大。

调到医院,他就组建了柳州市第一个泌尿外科。并独立开展了当时在广西还是最为先进的膀胱癌切除回盲肠代膀胱再建术,当年做这类手术的

一位柳城姓吴的患者,直到现在每年都电话问候感谢,又多活了一年。

广西是尿路结石的高发区,1988年,医院率先在全市购买了体外碎石机,可以免除此类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一下子,引来了许多患者。1994年,有一嗜咯细胞瘤的患者,血压忽上忽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唯有手术,才能消除。但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手术风险,麻醉风险,随时存在,稍有刺激,血压就会不规则的大幅度波动,当时能开展这样的手术全国少见,许多医院就是遇上了,也不敢做。林老院长术前经过系统周密的药物控制,精细的熟悉解剖要领,成功地为患者切除了三粒长在肾上腺里边三粒嗜咯细胞瘤。1997年2月,率先成功开展全市首例肾移植手术。同时进行的4例肾移植手术全获成功。至此,泌尿外科的各类先进手术越来越多,瞬时,名声鹤起。直到今日,一直引领在桂中前沿。

手术30多年的生涯,林老最大的体会是,只有对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不会有失败。他自己有多项科研获奖外,还要求科室成员写论文,搞科研。带出的泌尿外科在2008年,就有9个高级职称医师,成为了在市里边呱呱叫的泌尿外科专业团队。

黄培山内科主任医师

原血液科主任(退休)

笔者:目前,工人医院的血液科刷新了柳州六项首例,当初,你创建这个科室时,是怎样的想法?

黄培山原来在融水就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医师,1985年调到工人医院时,县里怎么也不放,甚至许诺给当县卫生局副局长。但医院为了渴求人才,想尽了一切办法。虽然从县份往城里边调非常困难,而且是连同爱人、小孩一起调动。

【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陈瑢副主任护师原护理部主任(退休)

董雪副主任护师 原门诊部副主任(退休)

提问:当年护士少,患者多,你们是怎么解决工作与家庭生活带来的矛盾?

1961年董主任分配到医院,陈瑢主任曾是军人,参加过53年抗美援朝后方医疗队,1963年从北京转业到工人医院。

当年医院的护理人员极少,经常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帮患者擦身擦澡,有时还得抬尸体。当年董主任怀孕了,碰上当班有患者逝世,还得抬尸体,中途还摔了一跤,非常艰难。

内科和儿科一样,肝炎,肺结核,伤寒、破伤风、狂犬病等传染病也合在一起,他们的职业暴露风险非常大,但大家没有怨言,坚持着工作。陈蓉主任想给患者们一周换一次床单,但医院领导让她理解地方医院,没有像部队那么好的条件。

内科分楼上楼下,一个医师一个护士值班,但楼上楼下均在你管理的范畴,在楼下为一个哮喘的患者推注氨茶碱时,楼上的病人马上在叫,有人大吐血了!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你都不知道怎么分身哦!

遇到抢救病人,几天都不得回家。那时候受的教育,是无条件的一切为公,一切为了病人!那时的患者,给予我们太多的理解,常安慰我们,要注意身体,也主动伸手帮抬伤员。

(吴永岚)

新闻推荐

未报装新入网服务原电视信号就被掐断事发川海碧园小区,新旧收视服务提供方均否认是自己所为

位于柳州市河西路的川海碧园小区原来由五菱电视站提供有线电视服务,如今改为由广西广电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这本是正常事,可10月10日,当广西广电网络柳州分公司工作人员...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柳州市工人医院八十周年系列访谈(二):他们比肩并起 为柳州扛了一把)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