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壮人在老宅前对唱山歌,喜迎新娘。(黎定远摄)
新娘步行须撑伞。(樊超龙摄)本报见习记者 樊超龙
有一首诗歌的选段如此写道:“有一群特殊的打工女,/头上裹着一袭的蓝布,/身上穿着朴素的衣服,/天生贤淑能干,/本性温柔纯朴。”这是对蓝衣壮妇女优美品德的描述。
蓝衣壮人温柔纯朴,美丽大方,热情好客。英国作家斯迈尔斯曾言:“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蓝衣壮人的善良纯朴就是融入他人心灵的通行证。
蓝衣壮人的婚礼更是别具风情,素雅而甜美。近日,记者走进港北区港城镇龙井村,见识了一番蓝衣壮家儿女的婚礼。
热情壮族 和睦融洽
“喔——喔——”公鸡洪亮的打鸣声划破夜空的宁静。清早5点半,晨曦微露,蓝衣壮的男人们就起床了,杀鸡宰猪,买菜切菜,忙碌着为一天的婚礼做准备。接着,妇女们也过来帮忙了,洗菜洗碗,端茶送水,一幅清晨乡间协作劳动的画图。走进厨房,油烟滚滚,翻炒声、剁菜声、洗碗声、说话声……声声相和;一盆盆猪肉在阳光下晶莹闪光,一碗碗鸡肉在桌上整齐排列,一个个油炸饼在油锅里翻滚……
这是蓝衣壮人一早为婚礼做准备的场景,忙碌而有序,杂乱声中不乏热闹。
千里西江出云贵,贵港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而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的港北区历来是汉壮民族聚居的地区,龙井村就是蓝衣壮人居住的地方之一。明末清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迁徙至贵港地区,与贵港人民交流、融合。壮汉杂居,促使贵港壮民由明朝的黑衣壮转化为蓝衣壮,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蓝衣壮的孕育、发展、衍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壮族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如今的蓝衣壮人很多都还保留着他们先人的习俗,男女们穿蓝色平民衫,妇女还裹蓝头巾。他们穿戴蓝色,并以蓝为美,故称蓝衣壮。蓝衣壮的衣裤装扮,陪衬出壮族人的活跃秀雅。
“按照我们蓝衣壮的习俗,40岁以后的人就不可以进厨房了,在厨房里帮忙的必须是年轻人。年轻人身强力壮,有活力,象征喜庆,同时,这是对族里长辈的尊敬。”龙井村村委主任陈喜志告诉记者,“今天帮忙做工的有80多人,都是壮族兄弟姐妹。壮族人一向和睦共处,互帮互助。”
古往今来,蓝衣壮人都以老人为尊,尊老爱幼,婚礼更是以老人为上宾。婚礼当天,族老们都会一起过来给新人贺喜送祝福,新人也会下跪逐一给老人们敬茶回礼。按照壮家习俗,婚礼会宴请新郎母亲的娘家人和奶奶的娘家人,也就是舅舅和舅公一方家人到场,婚礼方可举行,这是壮族人出于对女性的尊重。
陈善志介绍:“上午是8个菜,下午是10个菜。鸡肉是每桌必备的一道菜,这是壮族人民生活美好的象征。”
族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说有笑,皆大欢喜。
哭嫁倾诉 别情悠悠
“一别我祖宗,别了祖宗别了公,阿公说我是孙女,家里田塘不到侬……”这是哭嫁歌的离别段,用壮话唱出来别有一番风味。
自古以来,蓝衣壮人就有哭嫁的婚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婚嫁当天,新娘要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或是对一起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哭词也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每首哭嫁歌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半个小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
新娘从走出房门时与父母哭别,须由兄长背上花轿,无轿者也需兄长或嫂子背到家门口,新娘走出娘家门后步行一定要撑伞,以表示贞洁。
在婚礼中,接新娘的习俗也比较独特。喜日上午,新郎在伴郎和一位长者(负责联络的中间人或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接新娘。有时,伴娘会帮助新娘故意“刁难”新郎。当新郎敲新娘家的门时,伴娘故意不开门,让新郎当众回答“是否爱新娘”、“是否会爱她一生一世”等问题,以考验新郎的耐心,等新郎回答问题并得到新娘的同意后,才得以开门被请入,这为婚礼过程增添了独特的气氛。之后,新娘在伴娘和朋友们陪同下,随前来接亲者同往新郎家。
走出家门时,新娘躲在红头巾下,人们看不到她神秘面纱下的容颜,只听到哭声嘤嘤。新娘唱着哭嫁歌,一步一回头,转眼就要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家人也边跟在后面边哭着唱“不要哭,嫁人啦——”,直到新娘坐上车离开了视线,家人还站在那里,依依不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花儿忘却不了养育它的土地,“落红不是无情物”,最终落入尘土化为养分;女儿忘却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哭声绵绵泪珠滴滴,用哭别来表达对父母的恩情以及留恋之情。亲情悠悠啊,是风是雨是婵娟!
古宅婚礼 壮歌迎亲
龙井村陈氏古民居是蓝衣壮古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建于明末清初,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居住面积8600平方米。古宅整体用石柱、青砖、铜瓷瓦、杉木等材料建造而成,既有壮族本身特色又有浙江两进式风格,还兼有岭南地区特有的浮雕建筑特点。每座房子有一开放式正厅,为三开结构,上厅高于下厅,意思是步步高升。正厅两旁各有正房、厢房和小房,前面是天井。天井建筑物雕刻蝙蝠、金钱和龟,是天地“福”、“禄”、“寿”的象征。正大门的建筑用料是石料,表示壮族先祖居住在山上的石洞中,要后人记住这种渊源,有不忘本之意。婚礼就在这样古朴的宅院中举行。
上午10点,祖宗老宅挤满了人,有说有笑,好一番热闹非凡的场景。老宅、新房的大门、中门上都贴着大大的喜字。“上厅聚媳皆大喜,下厅兄弟贴心欢”、“酒淡情浓留客醉,月圆星朗照孙婚”等对联更是烘托出婚庆的喜气。宾客聚集陈氏古宅,婚礼首先在这里举行,新娘入门必先进入古宅祭祖、拜堂后方可进新房。“所有的客人都安排在老宅接待,厢房、小房等各类房间都摆上了酒席,这次婚礼一共宴开80多桌。”陈善志说。
山歌是蓝衣壮文化的积淀,是热情好客的蓝衣壮同胞用来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的最好礼物。
“快12点时,族人在老宅大厅门前唱《新婚歌》、《贺喜歌》等山歌祈福,喜迎新娘入门,然后由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引新娘入大厅祭祖、拜堂。”领唱的梁丽珍说,“虽然唱得有点累,但我们很开心,因为这是蓝衣壮人来自劳动生活的体会,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乐在其中,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多姿多彩的蓝衣壮文化传承下去。”
新娘在歌声中盈盈步入老宅门口,这时,鞭炮声、唢呐声齐鸣,迎亲队伍浩浩荡荡,欢歌笑语,锣鼓喧天,气氛热烈隆重。宾客们纷纷离座围拢过来,一睹新娘芳容。新娘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引到正厅,祭拜男方家族祖宗,这是新娘加入新郎家的入门仪式。接着是新郎、新娘拜堂。新郎的舅公及舅舅等亲戚坐在中堂椅子上,看着整个仪式进行,这是对新郎的舅公、舅舅等亲戚的尊敬。
“一拜天地,二拜祖堂,夫妻对拜。”拜堂期间,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点烛。点烛很讲究,必须由有资格的人担当,这个人须身心健康,父母健在,家人安康,子孙满堂,这些代表吉祥。出于尊敬,族老会把点烛让给新郎的舅公或舅舅一方担任,如果这些亲戚里找不到符合条件的人选,才会在新郎家族里寻找。
“点烛共分四烛:一烛百年偕老,二烛五世其昌,三烛螽斯衍庆,四烛麟趾呈祥。”龙井村壮家人陈少峰介绍说。期间,新郎、新娘吃甜糯米。甜糯米在壮族中有“粘”的意思,表示新人永远粘在一起,甜甜蜜蜜。
拜完堂之后,新娘由老人引入婚房。一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备感幸福美满。
新闻推荐
...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