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雯 本报实习生 李勤虹 郑诗宝 文/图
■今日视点
触摸历史
“神圣的博物馆,光荣的红绶带。每一个展厅,都有我服务的身影;每一件展品,请听我娓娓道来!我是民博小小志愿者——广西民族文化传播的小使者!亲爱的小伙伴们,民族博物馆一年一度的小小志愿者暑期招募吹响集结号啦!”
这是一则今年6月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网站上公布的招募信息,也是该馆连续第四年向社会招募小志愿者。这次他们只是在自家网站、微信平台和QQ群里公布了相关信息。仅仅3天,就收到了来自不同学校的100多名小朋友报名。7月8~12日,通过自我介绍、智力对答、才艺展示三个环节的面试后,35位小朋友进入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18日他们将迎来最终考核,届时孩子们将自主选择展厅一个讲解点进行讲解。评委将从仪容仪态、讲词内容、语感等多方面进行考量。考核通过后,小志愿者们就能获得聘书,正式上岗了。
7岁半的梁艺馨是本届参加培训的小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本来不符合报名年龄(8~16岁)的她凭借面试时的出色表现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喜欢攀岩游泳,爱好跳舞画画,这个多才多艺、活泼大胆的小女孩对待这次小志愿者培训考核格外认真。5天的培训下来,梁艺馨的笔记本记了满满一本,因为才上小学一年级,很多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这次她为自己选定的考核题目是京族高跷捕鱼。在妈妈的指导下,梁艺馨上网查资料,撰写讲解词,忙得不亦乐乎。
“大家好,欢迎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我是小小志愿者梁艺馨,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京族的‘高跷捕鱼\’……大家看看那对高跷,像演杂技一样,其实它的作用可大哩:一是增加了捕鱼人的高度,人蹚水越深,捕到的鱼虾就越多;二是有利于在沙地里走得更快,因为高跷是尖头的,接触沙面小,拔脚快,追得上快速游动的鱼虾。”还在吃着早餐,小姑娘也不忘拿着讲解词默默背诵,稚嫩而又充满自信的脸上不难看出对通过考核的渴望。
和梁艺馨一样,其他即将参加考核的孩子们也在积极准备着。7月15日一整天,广西民族博物馆社教部的郑雅元都很忙碌,孩子们陆续选定了自己的考核题目,将撰写好的解说词传来给老师们修改指导,还有些同学预约进行一对一考前指导。“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培训时展现出来的热情让人感动。”郑雅元负责该馆小志愿者的培训联络服务已经4年了,培训课堂上,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好奇和理解时常令她惊讶。“在讲授广西少数民族饮食习惯时,我提到了侗族酸肉、酸鱼的制作及习俗,说到侗族人家如果生了女孩就要腌上一缸鱼等到女孩出嫁时吃。小朋友们立刻发问,那生了男孩呢?”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培训课堂上“问题”不断,就在这样的教与学中,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广西的民风民俗,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感知当下
作为博物馆与公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小志愿者的招募为博物馆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今,广西民族博物馆持证上岗的小志愿者讲解员已有80多名,孩子们利用假期、周末等空闲时间来到馆里,热情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经过几年的磨练,一些小志愿者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个甚至多个展厅的讲解。从观众到讲解员,从聆听到阐述,从一个接受者到一个引导者……在角色变换中,孩子们在传统文化里尽情遨游,展现着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
江宇,广西民族博物馆第一批小志愿者讲解员。两年多的志愿者讲解员经历,让这个阳光男孩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收获与感受。
一次博物馆来了一个老挝旅行团,由于语言不通,让一向沉稳的江宇有些不知所措了。尽管如此,老挝游客还是热切地希望这个小男孩能为他们讲解,由导游来负责翻译。鼓起勇气的江宇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绘声绘色讲解完后,获得了老挝游客的夸赞。大家热情地邀请这个能干的小朋友一起合影留念,还赠送了手工纪念品给他。“面对外国游客可以弘扬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一种荣誉感。”传统文化的底蕴绽放了多彩少年的光影,让这个少年越来越自信。
“在做志愿者讲解员时了解积累了一些民俗文化知识,在学习上遇到相应问题的时候学起来更有感觉,更有想法和见解,热情也会更高。”江宇说,在学校里他的文史类学科学得最棒,做志愿者讲解员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积累。今年夏天,他以2个A+,4个A的优异成绩被南宁二中录取,即将开始新的求学生涯,而他的志愿讲解工作也会一直继续下去。
畅想未来
在志愿者服务中收获成长和喜悦的不止是孩子们,许多小志愿者的家长也在陪伴引导的过程中感触良多。
“2011年7月,满怀着锻炼孩子的勇气、提高表达能力的希望,我带着孩子参加小志愿者的选拔、培训、考核,11岁的奔禧顺利‘上岗\’……两年半的志愿者服务经历,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最重要的收获是自信。”小志愿者李奔禧的妈妈通过这样一封公开信表达了她对孩子志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李妈妈说,奔禧从小就不是特别爱表现的孩子,讲解员的工作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培训时,当孩子们争先恐后展示才艺的时候,他却静静地背诵讲解稿;上岗后,当伙伴们努力提升自我,不断拓展讲解内容的时候,他执着地坚守着匠心神韵坭兴陶的初始阵地;当服务中休息时间同伴们开心地互相交流的时候,他喜欢到新开设的临时展厅去溜达……“从家长的角度,我已经不满足于当初希望锻炼孩子的勇气、提高表达能力这种只是为提升自我的目的,而是希望奔禧能够真正理解志愿者的精神,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把这种精神自觉、自发、自然地运用,鼓励奔禧树立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和李妈妈一样,许多当初带孩子报名参加小志愿者培训的家长表示,如今孩子们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过强,感受不到合作、奉献带来的快乐。暑期正是培养孩子们进行同伴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佳时间,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寻找快乐,在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感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知识、文化、精神已经沉淀到孩子的心里,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已经在孩子心中发芽、成长,这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正能量吗!”李妈妈感概地说。
如今,小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博物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的广泛好评,甚至有不少游客周末慕名而来,专程倾听小志愿者的精彩讲解。“水有源来树有根,博物遗产要继承,不信你看刘三姐,山歌留给后代人。”一位来宾山歌王在听完小志愿者讲解后高兴地唱道。
新闻推荐
编者按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一个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优、财政负担较重的地级市,如何打造经...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