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来宾讯 (记者/罗侠 通讯员/石星)今年1至10月,完成财政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工业总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64%。在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来宾市华侨投资区“早”字当先,推出“三早”服务,做好“三篇文章”,破解园区、企业发展“三难”,进一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速增质,实现“园区发展提速、产业发展提质、企业发展提效”。
“从年初忙到现在,一直没停过。”华侨投资区经发局局长梁水新说。其实,这也是该区干部职工的普遍感受。如今,该投资区形成了工作分析会制度,每个月召开一次。每次分析会,从投资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开始,两委领导分别汇报分管的工作进度,早研究存在的问题,早提出解决的方案。各部门领导参加分析会,有问题当场解决,投资区工作形成一盘棋推进模式。
早抓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该区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年初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修改完善了原有的工业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扶持资金从3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同时针对银根紧缩的形势,该投资区积极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多次组织召开政银企座谈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各专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银企座谈会上,广西中丝茧丝绸有限公司向桂中农业合作银行争取到了3000多万元的贷款支持。此外,该投资区还为3家中小微型企业争取到自治区级资金扶持700万元。
“对于新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一是资金,二是人才,然后是政策。投资区不断出台扶持企业的有力举措,让我们很受鼓舞,也看到了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广西恒达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凤发的一席话道出了不少企业的心声。
早抓培育,不断增大规模工业总量。年初,华侨投资区通过调查摸底,将广西福泓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泰研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广西恒达电机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安钢永通铸管管业有限公司4家企业列为今年重点培育规模企业。根据各企业的实际制定了具体培育计划,突出培育重点,落实工作责任,以保证培育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积极协调统计、税务、环保等部门,为企业协调解决环评手续、税收申报、产值统计等相关前期工作。目前,已有两家实现上规模目标,另外两家企业有望在年内实现。
早调结构,促工业升级提速。该投资区围绕建设自治区级高新园区的目标,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建区之初,华侨投资区为求做大,对入驻企业没有统一规划,不少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有些甚至带来了较大的污染。对此,投资区全力建设自治区级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引进了广西福泓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恒达电机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其中,广西恒达电机有限公司维修、制造高压电机,目前已成为西南、华南最大的高压电机维修、制造企业,除了服务广西企业,还为重庆、湖南等企业提供高压电机维修服务。
今年以来,该投资区又引进了物联网电子智能水表生产项目、汽车电子电器生产项目等20多个。10月份,该投资区有12个企业实现开竣工或签约,金额达12.32亿元。
新闻推荐
本报贵港讯(记者/唐正芳通讯员/吴晓敏)桂平石龙至来宾高速公路交工验收,贵港市5000吨级集装箱轮首航前往珠江三角洲;南广高铁开通,贵港到广州最快2小时40分钟;贵港港货物吞吐量达5242万吨,占全广西内河...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