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郑丽君在辅导学生画画□本报记者 潘全山 陆艳梅
不久前,记者在崇左壮族博物馆里欣赏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教师的作品展时,看到一位教师的几幅中国画,一下子就被画中透出的那种清新淡雅所吸引。有感于它与众不同、清新脱俗的艺术表现手法,3月18日,记者来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采访了这几幅画作的作者郑丽君。从小与画结缘
郑丽君生于1983年,广西玉林人,2010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著名画家余永健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花鸟画。她曾任教于柳州师专,现在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讲师。
郑丽君从小学开始学习画画,正式接触国画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她的绘画作品以工笔花鸟、写意山水、花鸟为主,追求清新淡雅的艺术效果。
郑丽君气质若兰,温婉宁静。也许就是因为她这样的性格,造就了这一幅幅淡雅脱俗的艺术作品。郑丽君的作品曾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西美术作品展三等奖,荣获第五届来宾市人民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麒麟奖”。她的作品曾参加北部湾作品展、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庆祝来宾建市九周年书画精品巡回展、来宾书画精品巡回展、红水河女画家群首次作品展、广西美术馆开馆暨首届广西各界群众美术书法作品展等。
郑丽君说,学国画的过程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她陶醉于这个过程。将情感融入笔墨,让景物活灵活现地呈现纸上,这个过程让她欣喜。清新淡雅的作品
在410号教室,记者欣赏着郑丽君的几幅画。
黑板上,一幅写意山水画《净湖山色》映入记者眼帘,画面里的风景犹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胜。静观画作,笔墨灵动,景物动静相宜,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虚实相衬。最显眼的三棵拟人化的松树更是让画面充满趣味,其中两棵“面对面”展开“手臂”准备“拥抱”的松树,更是惹人喜爱。郑丽君说:“画画要大胆地发挥,舒展想象,在景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以人的气息,让景物‘活\’起来。”而这幅画作里的土坡,以较淡的笔墨描绘,展现出一种柔和的美。郑丽君说,这是结合南方土坡的特点而画的,生长在美丽南方,这片土地是她涓涓不息的创作源泉。
她笔下的写意兰花,线条流畅,刚柔相济,同样的,墨水浓淡恰到好处,体现出画家恬淡怡然的心态。她画的写意牡丹,与平时常见的浓妆艳抹的牡丹不同。只有少数几片花瓣上着墨稍重,其余的都是以淡淡的笔墨,层层渲染开来,将一朵花的温柔、娴静悄悄地展现,这样的表达效果,不张扬,不艳俗。郑丽君说,热烈的色彩也有它热烈的美,但是她还是更喜欢淡雅的美,这种淡雅,寓意着与世无争的一种心态。对这种风格的追求与她的性格有关。
在这里,记者还注意到了她的几幅工笔画作品,画上的紫荆花、荷花,工整、细腻、严谨,或粗或细的枝叶纹理清晰可见,足见娴熟的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记者直言,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何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来坚持作画?郑丽君说:“创作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每画出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都感到很欣喜。画画需要摒弃功利,沉得下心。”传承与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画家,郑丽君深知经典画作、书法作品是初学画学生的必修功课,于是她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练习,以巩固基本功。
在教室里,记者看到几个学生在练书法。这是他们为学画而进行的辅助练习。郑丽君说,书画不分家,练书法对画画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要想画画得到较快的进步,书法是必须要练的。
她的学生刘琳在描摹一幅宋人的工笔画《牡丹图》。刘琳对记者说:“郑老师让我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来练习,临摹喜欢的作品,增添了我们作画的兴趣,同时有助于找到符合自己的作品风格,我非常喜欢她的教学方法。”
郑丽君说:“传统的画法不能丢。让学生从经典画作开始练,将基本功练扎实,对以后画法的巧妙变通起到很重要的铺垫作用。”
新闻推荐
来自中国的"美猴王"与泰国大厨同台竞技人民网曼谷2月17日电“泰国的美...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