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⑤城市美容师
本报见习记者 覃成成
环卫工人被称为“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不论春夏秋冬,他们起早贪黑,不畏严寒酷暑,辛勤劳作,为了城市的干净、整洁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唰、唰、唰,4月的清晨让人依然感到凉风袭袭,每天清晨5点,在市中心城区解放路上总会听到熟悉的扫帚声。“这条路是整个城区最难扫的,每天都有很多烂菜叶、菜梗贴在地上,很难清扫。”今年47岁的环卫工人黄大姐说,因为每天早上都有很多人在这里批发蔬菜,街道两边和中间都摆满了菜,菜贩把剩下的烂菜叶直接倒在路上,而旁边都是商铺,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很多,工作量很大。
记者看到,解放路的道路两边都有摊贩摆满了蔬菜,中间仅能通行一辆三轮车,来来往往的车辆把地上的垃圾撵得稀巴烂,这些垃圾往往需要花费环卫工人很大的力气才能清扫干净。
“除了累,还要特别注意安全。街道上车多人多,扫地时要格外小心,注意来往车辆。”黄大姐脸上满是严肃的表情,只见她快速看了一下有无过往车辆,在确定安全后,迅速走到路中间,把垃圾扫到箕后又小心翼翼地穿过车来车往的街道,把垃圾倒进垃圾车里。
环卫工人清扫干净街道后,要把垃圾送到水厂路垃圾收集站进行统一处理。在垃圾收集站,记者遇到了开新式垃圾车的周大姐,她告诉记者,这种新式垃圾车主要负责收集垃圾桶的垃圾,她负责的街区每天大概需要收50个垃圾桶,收完垃圾还要清洗垃圾桶,里里外外都要清洗干净。在外人看来,这个工作比较轻松,其实不然,因为每个垃圾桶又重又大,所以每次她都要先把垃圾倒出来,然后用铁铲铲上车,这样工作量无形中就变大了。
采访中,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做环卫工人感觉特别苦、特别累,尤其是每到夏天,容易出汗,全身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些人还因此患上了风湿病、关节炎。即使如此,他们依然坚持工作,为城市的清洁默默奉献着。
“当听到大家说‘你看他们这么辛苦扫得地面挺干净的,\’心里就会感到很舒服。”黄大姐微笑着说,如果每个人都自觉爱护环境,做到手中的垃圾不随便乱丢,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擦鞋匠:自食其力最幸福
本报记者 谭倩华
“先生(小姐)要擦鞋吗?”在市中心城区凤凰街,只要你路过鞋摊,总会听到这样热情的招呼声。
鞋油、刷子、凳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一个鞋摊的全部家当。
从2002年开始,59岁的李大姐就一直在凤凰街擦鞋。一般每天早上八点半出摊,生意好时到晚上十点多才收摊。
“先生,擦鞋是吗?来吧。”李大姐嘴快手快,待客人坐好后,她麻利地拿出摊位前的一双拖鞋给客人穿上,便开始用毛巾擦去鞋子的尘土,再用刷子刷去鞋跟的泥土。之后,上一层白色软质鞋油,用毛刷刷均匀后,又用抹布将白色鞋油擦干净。最后,上一层黑色鞋油,用干净擦鞋布擦亮。十分钟左右,一双“灰头土脸”的皮鞋立即变得蹭亮。
“擦鞋时要特别注意擦干净鞋底和鞋口边沿,不能有鞋油,以免给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客人的形象也影响自己的生意。”李女士满脸认真地告诉记者,擦鞋也要懂常理,擦毛面皮鞋或布鞋,不要使用鞋油,根据不同的皮鞋,选择不同的刷子来刷,擦鞋的方法也不同。
“擦一双鞋收费3到5元,钱虽不多,但至少可以补贴家用。”李大姐顿了顿说,年前和年后生意比较好,一个月下来有千把块钱。夏天是淡季,生意不好做,还顶着高温很辛苦,但为了多赚点也只好忍着。
李大姐告诉记者,做了13年的擦鞋匠,就要做一行爱一行。她的理想不大,只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自食其力最幸福。
韦平欧:看到病人康复很开心
本报记者李园园 见习记者蒙思婷
“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一起听听该院手足显微骨科主任韦平欧在医生岗位上的平凡故事。
4月23日上午9点,记者在医院看到韦平欧时,他已经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交接班、查房和给两个病人换药等一系列工作。他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交接班、查房、开医嘱都是例行工作,接下来就要开始一天的手术,少时五六台,多时十几台。手术间隙要给病人换药,做完一天的手术已经是下午六七点。回家吃过晚饭,他又来医院填写病历、入院记录、手术病检记录、术前讨论和术前小结等资料。“晚上加班对医生来说是常有的事,一般都要工作到晚上12点。”韦平欧说。
“做医生虽然辛苦,但很有意义。”韦平欧说。他回忆道,2003年10月7日,有5个急诊病人需要做手术,做完手术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正当他在填写病历时,半夜1点多,救护车送来3个被砍伤的危急病人。“当时情况很紧急,伤者到处都是血,伤口也在不停出血。”而此时在医院值班的仅有韦平欧和一个实习医生,韦平欧立刻打电话给当时的主任,主任连夜带着三名医生赶回了医院,给病人包扎伤口、配血、做手术,手术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晚上12点。那时,韦平欧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过眼。正想歇口气时,他又接到副院长打来的电话,因为涉及刑事案件,必须要在上班前把相关医疗文件写好。写完所有医疗文件,已经是第三天的早上八点了,韦平欧又继续做完早上的交班、查房、开医嘱等工作后,才回家休息。那一年,韦平欧26岁,是他当医生的第四年,也是他参加工作以来,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当时很紧张,什么都没想,只考虑怎么救人!”韦平欧说。
“经过自己的努力,看到病人恢复健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韦平欧说,父亲是医生,从小就向他灌输当医生救死扶伤的观念,而他读书时也把当医生作为自己的理想。从医16年,韦平欧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执着依旧。韦平欧说:“对疾病的治疗,医生、病人、家属应该是同一个战线上的人,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创伤。”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救死扶伤、守护健康,赢得了许多他救治过的病患者的尊重。
“节假日休息,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医生来说,却是一种奢侈。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坚持下去,就要对患者负责。”韦平欧朴实地说。
何建筠:做建筑工人要能吃苦
本报见习记者 黄远会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离不开建筑工人辛勤的劳动,他们为城市建设挥汗如雨。4月23日,记者走进贵港市在建的体育中心施工工地,亲身体验建筑工人的艰苦工作。
何建筠, 35岁,广西来宾人,做建筑工人近十年。他皮肤黝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些。此时,他正在工地上忙碌着:打混凝土地面、倒陶粒、搅拌混凝土……工作有条不紊。记者说明来意,何建筠笑呵呵地指指地面:“先学打混凝土地面吧。”打混凝土地面?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吃力了,果然,一开始记者就吃不消了,且不停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工作枯燥、乏味,且这些活很脏、灰尘很多。再看看何建筠,虽然已经工作了一个上午,但他动作依然很灵敏。期间,他还停下来指导其他工人如何施工,这里再打高些、那里不对……十分细心。何建筠告诉记者,他们一个班共11人,平均年龄35岁,都是做土建工程的,虽然辛苦,但已经习惯了。
何建筠和工友一般是每天早上8点开始工作,下午6点下班,中午2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一天在工地至少要工作8个小时。他告诉记者,他们做工程挣的都是体力钱,讲究多劳多得,为了让生活宽裕一些,他总想着多做一些,多赚一点。这样算下来,平均每月能领到4000元左右。
何建筠和工友租住在附近居民没有装修的房子,里面都是用木板搭成一张很长的床,十几个工人挤在一张大床,天气一热蚊子很多。后来,为了方便照顾妻子和孩子,何建筠自己租住了一个单间,条件也十分简陋。他说:“一家人在一起,住在哪里都觉得舒服。”
说到做一名建筑工人的感受,何建筠说:“建筑工人最主要就是能吃苦,吃不了苦,很难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他一边说一边用衣袖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继续埋头工作。
当记者离开工地时,太阳已快下山了,抬头回望那初见雏形的体育中心,忙碌的建筑工人与恢宏的建筑相比,显得那么渺小。而正是有像何建筠一样千千万万建筑工人的挥汗如雨,才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
三尺灶台演绎五味人生
本报记者黄楚程
当人们在饭店悠闲地享受美食时,可曾想到这是厨师智慧和汗水的作品?黄新添是一名厨师,他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
黄新添,今年35岁,覃塘人,已经做了十年大厨的他,之前在上海发展得很好,去年年底却回到了家乡。“老人和妻儿都在家乡,回来工作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憨厚老实的他,说话也是实实在在。现在,他在市中心城区丽江街中段的一家新开的餐馆做总厨。
每天9点,黄新添都会准时来到餐馆,开始一天的工作。“饮食行业卫生一定要把好关。”黄新添一边整理一边说。等到把厨房打扫干净,他便开始了采购工作。“别小看采购,这也是一门技术活。”他说,采购要根据时令和菜价准备食材,还要考虑当天的客流量。买得少了,不行;多了,餐厅则会损失,要干好还需要一定的经验。
备好食材只是第一步,熬制高汤、腌制肉材,这些都需要黄新添来把关。黄新添是做粤菜的行家里手,现在任职的餐厅却是以川菜为主打,但是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困扰,他酷爱钻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独门配方,把酸菜鱼、香水鱼做成了餐厅的一道招牌。他还根据菜肴的特色,添加白芷、丁香等中药材,既香味独特,又有健身的作用。“比如做香水鱼,要提前用我研制出来的腌料腌制,再上火烤,然后再加入高汤,跟其它菜馆把鱼切成薄片下汤的口感不一样。麻辣鲜香但是不燥,多吃也不上火。”黄新添一边介绍,一边手头掌勺运作如飞。不一会儿,一盘鲜美的香水鱼就上桌了。碧绿的芹菜、鲜红的辣椒、焦黄的鱼肉、乳白的浓汤,光看着已经让人食指大动。10点半,午市开始,黄新添要一直忙到下午两三点,中午稍事休息后,再继续做晚市,餐厅要营业到凌晨两点。晚市结束后,黄新添还要继续为宵夜时段准备,一天下来几乎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
据了解,在平时,一个普通的厨师一天要炒40至50个菜,忙的时候要炒60至70个菜,工作强度很大。黄新添说,当听到客人称赞烹制的菜肴美味时,心里很甜,也不觉得累了。尤其是回到家里,看到家人的笑容时,心里更是麻酥酥的,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甜酸苦辣麻,黄新添师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方寸灶台间演绎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图片说明
图①:环卫工人准备将收集到的垃圾运到垃圾收集站进行统一处理。
图②:李大姐在为客人擦鞋。
图③:工地上一位焊工师傅正在进行焊接作业。
图④:厨师在制作鱼头大餐。(资料图片)
图⑤:黄新添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洪星桦 黄楚程 谭倩华 见习记者覃成成摄)
新闻推荐
...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