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秦 雯
微风正好,阳光不燥,暮春北京飘飞的柳絮被一阵来自南方的清新诗意晕染着。4月24日,“广西诗歌双年展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八桂诗人代表带着他们的作品与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会聚一堂,将广西新诗丰盈和充实的身影映射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自信而从容地接受来自学界和读者的目光——
A
植根,南方有乔木
自2005年起,由广西文学杂志社创办的广西诗歌创作双年展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一部部诗集问世,一个个重要奖项肯定,一批创作成绩斐然、在国内外诗坛颇有影响的诗人涌现,广西业已成为中国新诗创作的大省区;十年,新世纪广西诗歌在寂寞中坚持,在坚守中成长。
本次诗歌双年展共汇集140位广西诗人的诗作,展现了广西诗歌生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写作题材到语言表达再到创作方向,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张力和活力,在诗歌界引起较大反响。
“广西是中国诗歌版图的重要区域,广西诗人是中国新诗创作重要的生力军。他们延续着广西悠久的诗歌传统,植根八桂深厚的民族文化,保持着独立的文化品格,注重对诗歌品质的追求。”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谈到对广西诗坛的印象时不吝赞誉。
“广西诗人拥有强大的拒绝模仿的能力,他们有鲜明的个性标签,毫无羁绊地释放情感,说明这片沃土为诗人们提供了足够宽松的语境。”《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认为,良好的环境为广西诗歌的自由蓬勃发展提供了充沛的雨露和阳光,是新时期广西诗歌高产的重要因素。
除了诗歌发表数量增多,广西诗歌界的活动也非常活跃。诗评家霍俊明认为,诗歌社团、民刊的大量存在是广西当代诗歌的一大特征,它们是诗歌发表和交流的介质,也是诗人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平台。据广西诗人刘春介绍,北流“漆”诗歌沙龙主办的“广西青年诗会”,影响日盛的“桂林诗会”和南宁“自行车”的“诗说话”等活动均已持续多年;柳州、来宾的诗人们成立“麻雀”诗社,出刊物、搞活动,广西诗坛形成了由原本南宁、桂林、玉林(北流)构成的“三足鼎立”到如今“四面开花”的良好局面。《自行车》《漆》《麻雀》坚持出刊,“扬子鳄”以更宽阔的角度介入诗歌出版和诗歌活动,为广西诗人编辑设计个人诗集和举办研讨会……几个团体互相呼应,形成合力,为广西诗歌乃至广西文学的繁荣贡献力量。
而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地域性的文学“边地”概念正逐渐模糊,一批80后、90后广西新生代诗人借助网络和自媒体进入大众视野,数量的积累为优秀诗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著名诗人、评论家叶延滨指出,以韦麒麟、包玉堂为代表的广西诗歌符号是民族的、传统的,而近十年的广西诗坛“形象颠覆”,呈现更多的是先锋性、本土意识和个人意识。
B
绽放,在生活面前
广西诗人的群体相当庞大,几乎超过了其他文体的写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且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他们对土地、生活、历史和文化经验也很熟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整体上基本完成了广西诗歌现代主义的创新。当下广西诗坛,60后到90后的写作梯队为广西诗歌的可持续生长提供了坚实基础。与会评论家认为,广西诗人保持了较为纯净的心态,以灵动的思维方式把握住了诗歌应该捕捉的生命的永恒命题,特别鲜活。
吉狄马加对广西诗歌创作中展现的“真实”给予了肯定,他说,广西诗人着墨于对乡村文明的怀念,对现实境遇下人性复杂性的挖掘和城市一体化进程中迁徙的人的感受,既面对自己的内心,又有现场感,比如黄芳的《故乡》将个人记忆和群体经验结合,有“山的宁静,水的婉约”。他提醒创作者,不要被高速行驶的生活列车影响,应该让心灵和灵魂慢下来,把握时代的真正本质,把握人性复杂本真的光芒。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当代广西诗歌展现了现代社会“迅疾”节奏中如何保持灵魂的“慢”。如非亚《昨夜的一场大风》、石才夫《这场暴雨蓄谋已久》、唐女《草芥》、盘妙彬《正如此时》中,诗人从景到境,由外而内,从生活的微妙处感知灵魂的战栗。他们从自然风物到个人心境的过渡,在时代精神转化为个体表达的语言方式上呈现了独特景象,其诗作对时代、土地、自然和心灵的穿透力让人感怀。
“广西诗歌是在日常生活中‘生长\’出的沉静之作”,南开大学教授、评论家罗振亚提出,广西诗人并不善于与时代、现实大面积接轨,他们的创作更张显诗歌个体劳作的精神实质。他们对宏大叙述没有太大兴趣,作品富有人间烟火气,力图从普通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开出美丽的精神之花。
情怀是灵魂,语言是肉身。在口语进入诗歌的探索中,当代广西诗人也作出了有益尝试。叶延滨以黄土路的《树》为例指出,不少广西诗歌呈现口语化倾向,但是诗人的语言新鲜、干净而透明,以非世俗化解读日常生活。诗人非亚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到,现实生活为创作提供了丰富原料,诗人要从细微处着眼,加强文化自信和对本土事物的关注与思考。
双年展策展人、《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认为,不同于“百越境界”“88新反思”等文学思潮下广西诗坛的青春躁动和忧患意识,广西新诗创作近年来形成了一次耐人寻味的集体“向内转”。诗人们的写作目光和内心情境,离社会话题较远,在李白和杜甫之间,他们似乎更多地选择了李白的方式,在自己营造的精神王国里叙事抒情。
C
生长,越远越辽阔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具有文化价值深度和历史记忆意义的时代精神刻痕,在通往艺术理想的道路上,广西诗人从未停下跋涉的脚步。如何创作出更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作,与会代表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文艺家们创作的不竭源泉。商震希望广西诗人更多地从八桂的强大文化基因中汲取力量,使创作题材更多样化,在作品中强化本土意识,凸显民族特色,在诗歌中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
当代广西诗歌缺少“大作”,缺少不可替代的标志性诗人,激荡的社会生活与平静的广西诗坛形成反差是不争的事实。有评论指出,广西诗歌缺乏宏大主题的涉猎,缺乏史诗性的主题提炼与创意下的规模写作,缺乏超越城乡空间模式的向度,无论对当代还是对历史,没有达到人们企盼的精神高度。对此,吉狄马加希望广西诗人在坚持做“文字的信徒”的同时更有“担当”,扩展生活的广度,提升哲学的高度,写出人性的深度,创作一批现实性更广阔,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提出,在各诗歌团体和诗人之间引入良性竞争机制,点燃广西诗坛的“火气”,在观点交流和碰撞中收获思想火花。
在谈到诗人的“自我修炼”时,《诗探索》主编林莽建议,广西诗人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诗歌语言的把控,在“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中强调共同的生命文化经验,在情感真切和历史价值的向度中不要过于放大自己。对此罗振亚也表示认同,他说:“诗人在提倡个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共性,用自身生命经验结合世界文化经验来进行创作。”叶延滨则直言,诗人自我修炼的高低决定其诗歌成就,要明确自我创作的目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艺评论家对广西诗歌的批评给予了诗人们深刻的启迪。诗人刘频坦言,当下广西诗歌缺乏辟疆拓土的朝气,缺乏高迈的人类视野和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自由贯穿的能力。他提出“让广西诗歌狼烟四起”,让民间诗刊成为广西诗歌的演兵场和积蓄力量的阵地,助推新生代诗人的成长和广西诗歌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区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本土诗歌创作的扶持力度。广西签约作家、广西重点文学创作项目扶持、广西作协“1+2工程”的名单上,出现了多位诗人的身影;鲁迅文学院举办的各种作家班,都有诗人被推荐参加;《广西文学》《红豆》《南方文坛》《南方文学》等本土文学期刊一如既往地关注本土诗人的表现……
日子很快,诗很慢,广西诗歌如同南方原野上的树木,自由生长,生机勃发。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广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受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主要指标增速有所放缓。自治区及时果断出台了《关于千方百计做好稳增长工作的意见》,从“优服务、扩投资、减负担...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