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说,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岜沙,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它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境内,坐落在从江县城南的月亮山麓。因其古朴的村落,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神秘的苗族民俗,吸引八方宾客。带着好奇和疑惑,我们决定走进岜沙。
绿拥岜沙,宛如人间仙境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在岜沙体现得尤其明显。当我们顶着烈日由从江县城驶往岜沙,短短十几分钟后,到达岜沙时就有一阵大雨从天倾下。雨后的岜沙,空气更加清新,景色更加迷人,令人心旷神怡。刚从充满着现代生活气息的从江县城出发,仅七公里的山路进入岜沙,就如同穿越时空隧道一样,回归到神秘的远古。这里秦汉遗风丝毫未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让人感到神奇和惊诧。登高俯瞰雨后的岜沙,宛如人间仙境,五个山寨组成的岜沙,分布在箐黑林密的高山之中,幽静自得。木料吊脚楼依山傍势建造,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山下层层梯田,禾稻随风荡漾,如同绿色的海浪;山顶上一片片寨神林高耸云天,郁郁葱葱,庇护着岜沙。远眺山那边,群山峻岭,连绵起伏,一派绿色海洋的景象,更像天上幔降的绿色地毯……绿拥抱着岜沙,呵护着岜沙,哺育着岜沙。
人人持枪,仿如远古兵营
信步走进岜沙迎宾广场,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远古的兵营画面,苗族男同胞身穿亮甲布衣的民族服饰,儿童、青年和老年人人都佩有古老的火枪,俨然古代赳赳武士。他们是为各地旅客来到岜沙观光拍照留念而聚集到这里的。我选择了一位年长的苗族老人合影,支付了岜沙人约定的费用后,向他请教有关岜沙人枪的故事。他深情地给我讲述岜沙人的历史与枪的结缘:苗族是个很苦难而又很坚强的少数民族,当时蚩尤被黄帝打败,被迫向南迁徙,岜沙人坚信自己就是蚩尤的后代。清朝时期,他们再一次遭到外来的攻击,为了抵御外来攻击和追兵以及猛兽来袭,他们从此枪不离手。几百年来,岜沙人祖祖辈辈持枪狩猎防身,猎物食用,防范外来的盗贼。每个岜沙男子,从小就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火枪,并伴随终身。枪是岜沙男子的影子和精神支柱。在岜沙,火枪还有“礼炮”的功能,如同现在我们的国宾礼鸣放礼炮一样。凡重大节日庆典或宾客迎送,岜沙人都会用火枪朝天鸣放,表达庄重热烈的气氛,为客人驱邪消灾和祝福的一种方式,祝福来宾朋友们一生幸福、一路平安,同时也是欢迎每一位朋友再次来到岜沙。岜沙人爱枪是有许多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因此,岜沙人持枪是获得特许的,并拥有持枪证。说到这里,苗族老人指着站在不远处留着椎髻发式,围着头巾,穿着亮甲布衣,肩扛火枪,左腰别刀,右腰别着牛角火药筒和装铁砂葫芦的苗族青年自豪地说,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岜沙,岜沙人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认定岜沙苗人是日本人的祖先,因为日本人武士装束、发式和岜沙人几乎完全一样。这一说法是否属实,有待人类历史学家解谜。
男人留髻,象征财富权威
岜沙男性的发式被公认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发式。在岜沙苗族民俗陈列室二楼,我向持枪等待旅客拍照的苗族青年了解保留这种发式的缘由。他告诉我,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头顶上的发髻是岜沙男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凡年满十五周岁以上的男孩都要接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洗礼——成人礼。苗族称为“补荡拎溜”,即“镰刀剃头”。“补荡”这天父母会邀请寨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寨头为他举行成人礼仪,并邀上亲朋好友共同见证,用一把平常割草的镰刀剃掉头部四周的头发,留住头顶的头发挽成鬏鬏。这样的发髻是连接岜沙祖先的命脉,剃掉会脱离祖先的保佑。头顶留下这些头发梳成椎髻,就是岜沙人崇拜的树,四周剩下的乱发就是杂草,必须剃掉,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为此,岜沙人终生保持这种发式。
衣食住行,全是天然生态
沿着青石板铺设的村道,我们步入岜沙寨中,所到之处看不到干打垒的泥土房和砖砌的民房,更找不到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清一色木料脚楼是岜沙人的唯一民居。走在寨中,不时见到岜沙苗族妇女穿着精美的着装侧身而过,她们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吊脚楼旁整齐摆放着盛装天然植物染料的蓝靛大木桶,苗族姑娘那富有节奏的锤布声,声声入耳。岜沙人至今的着装服饰仍然是手工制作,保持着传统的原始手工作坊,原生态在他们身上显得淋漓尽致。走过村头那一排排高高的禾晾架,顺着林荫山道,我们来到岜沙古芦笙堂,它是岜沙苗族同胞吹芦笙、踩歌堂或举行重大节日活动的一个神圣场所,是岜沙人千百年来用双脚踩出的一方净土。芦笙堂中央,明确有全村五个自然寨各自的“领地”,“领地”的大小和布局是严格按照落户岜沙的先后顺序来划分的。每年的岜沙芦笙节都会在此地举行,芦笙节期间,岜沙人的男女老少都会穿着苗族盛装来聚会,吹笙跳舞,以庆祝丰收。平时里则作为为游客表演岜沙传统民俗节目的场所,岜沙古芦笙堂没有太多的禁忌,只是男女青年不能在这里谈恋爱。今天古芦笙堂没有表演,它显得十分的宁静和安详,四周参天的古树如同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这方圣土。坐在粗大的木条登上,我深深呼吸这大自然赐予的沁心空气,仿佛那悠扬的芦笙声,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山林,久久在耳边回荡。岜沙人能歌善舞,最让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的是,苗族原生态舞蹈《岜沙汉子》跳进了中南海。这支综合反映岜沙苗族文化习俗的纪实性舞蹈,展现了岜沙男人日常的生产生活方式,喝酒、斗牛、鸣枪、摔跤等生活场景,彰显了岜沙男人的阳刚与彪悍。这支舞蹈曾在外交部2008年新年招待会上演出,获得外国使节的好评。
“守垴”恋爱,婚俗简约朴素
走出岜沙古芦笙堂,沿着山坡往前行就到达“守垴坡”,这里是岜沙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天堂。岜沙人虽然还固守着古老的传统,但男女青年之间的恋爱却丰富多彩。正月里,男女青年们跳花坡、吹芦笙、游方;夏季时节,男女青年们聚集到树林中去“荡秋千”;秋天则开始了“闹姑娘”。岜沙的姑娘和小伙子从小就在树林里玩乐,长大后会相约到树下“守垴”即恋爱,他们在青山树林下相知、相恋。在恋爱方面,往往都是女方主动向男方求爱,形成了岜沙独特的婚恋习俗。姑娘只要在守垴时看上那位小伙子,就会把自己亲手锈织的相思带送给他,向小伙子表达自己的爱意。岜沙的婚俗更为简约朴素,姑娘出嫁当天身穿着苗族新装,不坐车不坐轿,也没有任何嫁妆,由娘家人护送自己走到郎家去。与时下我们不少地方的婚礼大操大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爱树如命,一生与树相伴
岜沙人特别崇拜树木,把树木当神祭拜。无怪乎在岜沙随处可见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上千年的香樟树、香枫树和香松树,从未有人敢到岜沙砍过树木,拉过一车木材,这里的树林始终保持完好原生。在岜沙入寨左侧山坡上,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纪念亭里,我们看到简介: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岜沙人民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敬仰,爱树如命的岜沙人忍痛割爱,含泪请外乡20多名青年把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香樟树砍倒献给毛主席纪念堂。之后,全村2000多名男女老少在树根旁长跪不起,敬拜古树。此事感动了中央,后拨款在古树原址上立亭,取名“神树亭”。岜沙人认为每一棵大树都有一个祖先的灵魂,因而敬畏树木爱护森林。他们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因此,每个岜沙人一生与树相伴,有着特殊的感情。孩子出生后,父母就会给他种下一棵生命树,让树随着孩子成长,如果这棵树被风刮倒或是被人砍掉,他们会认为这是个不祥的预兆。人死后当天下葬,家人就用生命树做棺,不堆坟立碑,只在其上再种上一棵树,缅怀已古的亲人。岜沙人认为,灵魂不灭,身体只是灵魂的一个载体,死亡不过是灵魂又转移到一棵树上去了。我们不知道在岜沙的每一棵大树下是否都长眠着他们的祖先,但每一棵大树肯定会有他们先辈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参天古树始终在见证着岜沙的历史变迁。
有人把发髻、火枪和古树称为岜沙“三大宝”,其实这里的山山水水,苗族的传统民风习俗,社会文化都是宝。岜沙苗族的传统习俗不只是每天的表演展示,而是他们传承千百年的真实生活写照,但愿这种传承一直延续下去,永不间断。
新闻推荐
茂名市中晟实业有限公司经营班子共同启动开市仪式,宣布粤西农批蔬菜交易区正式运营。在鞭炮声中,满载蔬菜的货车相继开进场内。粤西农批项目总经理张毅接受两广九市权威媒体联合采访团记者采访。...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