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新闻 合山新闻 象州新闻 武宣新闻 忻城新闻 金秀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来宾市 > 来宾新闻 > 正文

贵西北寺庙拾撷

来源:贵港日报 2016-02-14 04:26   https://www.yybnet.net/

位于覃塘高中校园内的福寿寺前座遗址。樟木圩北帝庙。文/图杨旭乐

在古代,我国几乎每座城邑都会有一座供奉土地守护神的寺庙,这座庙宇的名称大多数称之为城隍庙,是护一方城池佑一地黎民的民间信仰坐标。时过境迁,不少寺庙道观仍普遍存在于中华大地上,其中不少已成为各自城市名胜符号的标志。

福寿寺:神恩帝德沐四方

覃塘作为贵西首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世居的土著壮人,到外来经商贸易的粤人群体,都能在这座圩市找到遗踪与烙印,而最能彰显覃塘地域民间信仰文化的首推福寿寺。

据民国《贵县志》记载:“福寿寺,在郭西里,县西北七十里,明代创建,寺宇宏大,为一邑之冠,清咸丰间黄鼎凤曾加修葺,今毁。光绪间,里人龚振家重修。”

明代始建的覃塘圩福寿寺,为两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是境内规模宏大的寺庙。众所周知,作为贵邑首胜的南山寺,正殿为一巨型的天然洞穴,其人工建造的楼阁亭台建筑规模不大,而覃塘福寿寺能够以“一邑之冠”载入地方志书,可见当时福寿寺建筑规模是如何的雄伟与壮观。

福寿古寺遗址位于今天覃塘高中校园内,目前仅存前座门楼、古井、八块条状残石,以及寺门左右两棵树龄超百年的古榕树。这些历经风霜的古寺遗物无言地诉说着如烟往事,可以说,覃塘的历史渊源大半历程都可以在福寿寺中得到浓缩体现。

福寿古寺前座遗存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前门外有走廊,门额上刻“福寿寺”三个行书体大字,为红底金字。门框是红色条石,左右为对联:“鼎建百年神赫濯,重修四次寺巍峨。”门外走廊外侧有石柱两条,辅以鼓型柱礅,柱上有对联:“福寿重申一里家家沾帝德,寿龄永锡四民代代沐神恩。”

福寿寺这处昔日恢宏的宗教建筑群虽已不复存在,但这座古寺被覃埠黎民百姓供奉的始建缘由,却仍在柱联中一览无遗。“一里”即清代贵县郭西里,其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覃塘、根竹(20世纪八十年代从覃塘镇析出)以及蒙公乡南端部分村屯;“家家沾”指整个郭西里民众每家每户都有份捐资筹建,以期神佑地方、庇护苍生;“帝德”是指当地长期以来信奉的道教之神——北帝公。

福寿寺最早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李开堂重修,咸丰年间覃塘人黄鼎凤控制贵县期间又重修一次,经咸同兵燹战乱后,在光绪年间再由覃塘的名门望族——桐岭龚氏之龚振家重修。

福寿寺是覃邑民众追求福寿、平安的象征,寄托着古代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企盼,这也是福寿寺历经四百年风霜劫难后,屡毁屡修的重要原因。福寿寺虽经历史风云之变幻,却不断得到重修呵护,可谓是覃塘老百姓内心深处的民间信仰坐标。作为一处见证了覃塘激荡的历史风云、铭记了一段段覃籍历史名人沧桑事迹的古代建筑遗存,福寿寺记载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往事。

1851年,科举落败的广东书生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揭竿称王,号太平天国元年,随即在永安州建制封王,不久又北上入湘,太平军顺长江直下,攻长沙,克武昌,取九江,剑指金陵,建立了太平天国。

太平军退出广西后,当时包括今贵港在内的桂东南地区留下的政治真空便被天地会势力所取代,其中以覃塘人黄鼎凤为首的天地会势力控制了贵县,这支天地会的根据地在覃塘,大本营的中枢行辕之地即设在福寿寺。

1933年,贵县修志局局长、覃塘桐岭人龚政在覃塘附近地窖取得了当时全国最早、最有价值的一件天地会抄本。这本最接近原始版本的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文献抄本,既佐证覃塘天地会历史之滥觞,又反映出这片土地上人民代代相传的抗争精神。

龚政后来叙及此事时写道:“太平军兴,人知其奋迹金田,而未知其实酝酿发轫于贵县也……太平军覆没,会堂销匿。其文件为时禁忌,挟藏者罪,毁弃惟恐不及……余躬访邑中遗老,一再研求,既许以重金,又保障其不受牵累,乃于县西覃塘附近发掘地窖,始获此天地会文献。”

咸丰五年(1855年),黄鼎凤领导的贵县天地会附于广东人陈开领导的“大成国”名下,黄鼎凤被封为“隆国公”。当时黄鼎凤据守进出县城的咽喉要地——登龙桥,进可据全县,退则撤回根据地覃塘。黄鼎凤还修筑了包括岐山寨、平天寨在内的军事据点,以贵西地区作为后院,将福寿寺作为驻军大本营,借此为训练将勇、搜探军情之基地。

1861年8月,清军攻陷大成国“国都”秀京(今桂平城区),大成国倾覆,黄鼎凤以贵西覃塘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同治三年(1864年),作为大成国余部的壮族硬汉黄鼎凤最终兵败被杀,平天寨、岐山寨、福寿寺均被付之一炬。到光绪年间,由覃塘邑绅——桐岭龚振家捐资重修,经战燹毁损的福寿寺得以重光。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共贵县早期地下党人陈培仁返回家乡覃塘开展革命运动时,就是以福寿寺作为秘密联络点和掩护场所,建立了中共贵县地方党委组织,并任中共贵县首届县委书记,使覃塘成为贵县西部的农运中心。福寿寺由此成为贵港市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圣地,使得这处代表封建礼教的旧式庙宇注入了红色的力量。

民国初期,全国兴起将庙宇祠堂改建为国民基础小学校的浪潮。民国十八年(1929年),福寿寺改建为覃西乡小学,后又改为覃塘高级小学堂,成为传播新知识、开启民智的国民教育基地,随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创办贵县县立第二初级中学,解放后发展成为覃塘高中,即今覃塘区高级中学前身。

作为覃塘的镇埠之寺,为延续福寿古寺的香火,广大信众辗转易处另选新址于覃塘镇龙凤村之犀牛望月地重建福寿寺,重建碑记写道:“今有北帝公神抚覃邑,如来佛光耀怀城,吾辈应勤修善德,孝敬父母、修桥筑路、助学扶困等均当勇于人先、不吝余力,是为大功德。”这段碑文,彰显覃塘人大爱无疆、至善至诚的情怀。

北帝庙:道迹仙踪今犹在

樟木虽地处贵北一隅,却是明清时期五山地区的中心集市,也是贵港、来宾、南宁三市交界周边区域最大的一处圩市,为清代五山巡检署驻地。

贵港北部历来是传统的壮族聚居区域,但樟木街上却居住着不少讲佛山口音白话的广东后裔族群,樟木北帝庙被视为佛山人移民西迁定居壮族地区的一座象征性的地标建筑。可以说,一座北帝庙就是一部粤人迁徙史和两广经济人文交流史,折射出人间沧桑与时代巨变。

在清代,整个广西都不产盐,所需之盐向来由广东供应,但由于山路崎岖,西江商路运输难以波及,因此桂中五山片区缺盐甚重,山民多患甲亢、水肿等病症。

明末清初,有少量粤人因逃难来到樟木山区,与壮人杂居,见当地壮民以黄草(金钗石斛)当柴火煮饭,很是可惜,遂以一匙盐换之,风闻樟木圩内外。壮胞陆续将黄草运至粤民处,请求易盐救病。粤民为救壮胞,托人辗转水陆将石斛药材运回粤省贩销,再翻山越岭,躲过关卡盘查,将私盐带回樟木圩。

贵北大石山区盛产中草药材与黄豆、玉米等,尤以药材最著名,约有数十种,其中以石斛为最。石斛又称金钗石斛,俗称黄草,是一种名贵珍稀中药材,素有仙草之称。民国《贵县志》记载:“金钗草,五山各里及九怀胜产,以樟木所产者尤佳。”

在以物易食盐的过程中,粤民除了石斛外,大量收购樟木山区的柴胡、独活、桑白皮等药材以及蛤蚧、棉花等土货,做起了中转贸易生意。由于中药材运销的带动,樟木圩吸引了大量广东商人陆续驻扎。至清代中叶,落脚樟木街的广东客商日渐增多,并于鸦片战争前后达到迁入高峰,其中又以佛山籍粤商居多。广东人除了经商贸易外,也将南粤民俗文化迁播到樟木地区,北帝崇拜便是一例。

北帝是北极星的化身,主镇于北方,可指引水上航行方向,故被奉为北方水神,是中国土生宗教道教之主神。北帝神信仰盛于宋代,屡获宋廷加封,后因抗金需要,演化成收复北方失地的民间信仰力量,并随宋室南迁而流行于南方各省。

广东人历来视水为财,水神崇拜由来已久,故珠江三角洲一带多建有北帝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佛山祖庙,被视为岭南地区北帝庙之祖庭。北帝崇拜作为一种民间信仰,蕴含着老百姓祈盼丁财两旺、风调雨顺的朴素心愿。

清代中叶(一说乾隆年间),广东佛山商人在樟木圩中心建造了一座北帝庙,将故土佛山的保护神——北帝公也安奉在此,以庇佑广东移民枝繁叶茂。佛山人后裔在落籍地樟木街辟建北帝庙之举,既体现其文化传统沿袭,教育后代不忘祖源,同时践行本土化,就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视他乡为故乡,由客商变身为土著。时至今日,樟木街广东后裔有李、邓、吴、陈、叶、黄等诸姓。

贵北壮胞崇信万物有灵,既有自然崇敬,如雷神、太阳神,也有本土的冯三界崇拜。粤人迁播樟木带来的北帝神,因涉及水、财、运、婚、瘟等诸方面,信仰多神的壮民亦常随拜求之,并最终演化成为樟木周边区域壮族群众影响最为广泛的民间信仰,樟木街北帝庙由此成为信众朝拜之地,香火长旺。每月初一、十五,这处位于圩中心的北帝庙便香客盈门。

每逢传统节令,特别是春节期间,北帝庙赴庙会者多达数万人,成为五山地区最著名的庙会,“行樟木,拜北帝”之说也由此而生。每逢北帝诞,象征北帝权威与法力的黑底白边北斗七星旗都会飘扬在北帝庙上空。北帝诞为农历三月初三,恰好与壮胞重要传统节令“三月三”重叠,因此,樟木圩北帝诞庙会又成为壮汉两族民俗文化交流的大平台。

20世纪三十年代,第二次粤桂战争爆发,地处桂中通往桂东南水陆交通枢纽之地的贵县成为粤桂两军的争夺交战区,常弄得人心不宁。据民国《贵县志》记载:“民国十九年,粤桂构兵,十月九日,粤飞机由覃塘飞至本圩上空,掷数弹,一落北帝庙前,是日墟期,趁墟者喧阗,惨毙四十三人,伤者无算。”

随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北帝庙日渐冷清,后被挪作樟木民团公局警察署用地,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作樟木区政府、供销社办公驻地。如今北帝庙古建筑已拆除,旧址辟为中草药收购点。

1993年,壮汉民众发起迁址重建北帝庙。作为道教圣场,必有洞天,通达上天,连通诸山,最后商定新址选在樟木圩以南约两公里外的古风山脚,山中有一巨型洞穴,称古风岩。北帝庙迁新址于古风岩旁,正是暗合道教“洞天福地”之寓意。这处仿照广东佛山祖庙辟建的北帝庙,如今已成为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

古风岩是一处幽雅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洞,主洞口不大,洞内全长约300米,有东西两个洞口相通。地下河自东流入洞内,蜿蜒迂回向西流出。洞厅高约15米,宽约20米,洞内遍布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奇景异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形态逼真的“龟蛇出洞”,因为“龟蛇纳福”正是道教洞天的标志性图腾。

古风岩与北帝庙依形就势,相辅相成,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浑然一体,可谓是道法自然的生动再现。从远处看,古风山体有如展翅欲飞的凤凰,古风岩洞口的对联“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与佛山祖庙对联一字不差,这既是对北帝庙新址地势之呼应,更是广东移民后裔对故土祖根的致敬。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及民间商会的推动下,樟木乡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覃塘区“三月三”民俗活动的主会场,北帝庙、古风岩也因此成为许多游客的必游景区。

新闻推荐

深圳市霖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廖宇领先10年模式,引领南宁商业 升级

深圳市霖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廖宇Text/记者  寇鑫   Photo/吴雄潮去年6月,国务院发文支持跨境电子商务...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贵西北寺庙拾撷)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