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都和垃圾打了二十年的交道了。”黑毛衣、红外套、披肩卷发、紫框眼镜……3月11日,市绿洁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的办公室里,42岁的唐亚琴看起来时尚又干练,让人难以想像,她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和“垃圾为伍”。
199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唐亚琴有两个去处:北京,柳州。想离爸妈近点的她,放弃了已签约的北京玻璃钢研究所岗位回了柳州。8月,唐亚琴去市环卫处欧阳岭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报到,成了柳州首位本科学历的环卫工作者。
第一天,高高兴兴上班去的唐亚琴却病恹恹地回了家。“好家伙,漫山遍野都是垃圾。”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垃圾处理场,唐亚琴惊呆了:源源不断运送过来的垃圾堆成了几座小山。散发出的臭味,让唐亚琴胃里的酸水直往上冒。“不能吐,不能让人笑话我。”抱着这种想法,唐亚琴忍了许久,后来实在忍不住,偷偷跑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吐了一地。
作为队伍中唯一一名大学生,唐亚琴没有退缩,决定“要安安心心地干,为社会做贡献”。
但大学时,唐亚琴学的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对环卫工作一窍不通。怎么办?学呗!”上班时,唐亚琴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在垃圾填埋场一线战斗:维修设备,处理垃圾、污水;一下班,她就跑去书店、图书馆,买书看书记笔记,不懂就请教同行,自学垃圾、污水处理技术。一年下来,唐亚琴脱胎换骨,工作越做越好,领导评价她:“大学生确实不一样。”工作能力的提升,让唐亚琴肩上的担子更重:2004年10月,她到立冲沟垃圾管理所工作,从事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地下水、垃圾处理厂污水排放检测等工作;2008年,她到市绿洁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工作,担任医疗废物焚烧业务经理。
“一个女人来这里,我看过不了3个月,她就要哭着走。”医疗废物焚烧车间环境恶劣,加上车间经常出现停炉维修、医疗废物积压的情况,一些职工认为唐亚琴难以胜任这份“压力山大”的工作。不服输的唐亚琴没被吓跑,而是和大家一起找问题,修设备。“那时焚烧炉故障频发,经常三更半夜去车间维修。”只维修,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想法的唐亚琴又开始了新一轮学习。查文献,请教专家,唐亚琴拉起了一支技术队伍,开始着手技术革新。
把回转窑原连续转窑焚烧方式改为间歇式转窑闷烧方式;利用医疗废物热值高的特点,把柴油连续助燃改为高温自燃;把回转窑浇注料从双层改为单层,把外地浇注料改为本地浇注料……单位的各项指标创下喜人数据:原本连续工作一个星期就要罢工的焚烧炉,首次能连续工作超过180天;原本一年20吨的柴油用量几乎降为零;排放的焚烧尾气减少了80%以上;冷塔排放水严重腐蚀管道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单位的技术队伍水平大幅提升,逐渐实现自主维修,节省了大量维修时间和成本……为取得这些成绩,唐亚琴经常工作到深夜。
唐亚琴的丈夫在来宾工作,早出晚归的她,没能好好照顾儿子。“我请人接送他上下学,给他带饭。放学回来,他就一个人在家写作业、洗澡、睡觉。”儿子在学校生病、摔伤她都不能及时赶回来。唐亚琴一直记得,有一天儿子抱着他的玩偶猪一边摸着一边说:“妈妈都不陪我,小猪陪我,我爱小猪多过爱妈妈。”直到现在,上初二的儿子还觉得那个被抱旧了的小猪和他最亲。说到这里,唐亚琴轻轻吸了下鼻子,眼睛红红的。
但唐亚琴未言悔:“当年成为柳州首位本科学历的环卫工作者,就觉得责任比别人大,要为这个行业多做一点。”辛苦付出,终有回报。现在,柳州市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迈上广西行业排头兵位置,唐亚琴也获得诸多荣誉:2012年荣获柳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2014年荣获广西三八红旗手称号,入选为广西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广西市政公用事业行业专家库专家;2015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梁剑玲、铁晓蓓)近日,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重钢生产基地,在来宾市凤凰工业园开工建设。据悉,该基地集设计、研发、加工、...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