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注重绿色环保建设。本报记者潘浩 摄
最近经过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市民都会发现,在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扩建工程的两栋单体建设已经展现雄姿。
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定于9月11日在南宁举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B、C地块上新建好的两个场馆于7月30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将于8月初启用。
改扩建后会展中心如何华丽变身?近日,本报记者进入会展中心改扩建现场进行了实地探访。
B、C地块将成会展中心前翼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主体建筑朱槿花的形象已成为南宁市最鲜明的城市名片。但会展中心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展览面积不足、配套设施匮乏、交通组织不畅、停车位不足、功能相对孤立与周边联系薄弱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代会展业的需求。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改扩建主要是针对各种不足进行完善。其中B地块为办证大厅、地下商业区;C地块为双层展厅、多功能厅、会议室、新闻发布厅;A地块为超大空间无柱展厅。目前B、C地块场馆的建设已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将投入使用。A地块及现有会展中心场馆后方的1、2、3地块(将建设酒店、办公区等)仍在建设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扩建的B、C地块依山而建,与朱槿花主体建筑连成一体,形成了会展中心的前翼。中建八局会展改扩建工程项目总工高贯伟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主体建筑朱槿花的形象,改扩建工程各个地块的建筑体量必须做好平衡,B、C地块不能太高,A地块和1、2、3地块的建筑高度与朱槿花要协调统一。为了解决建设用地有限但需要完善功能较多的矛盾,设计单位充分开发了会展中心的地下空间,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区内外的专家共同研究,有效解决了随之带来的交通、消防、结构安全等问题。
接待大堂气势恢宏且独具壮乡特色
原会展中心除了展厅和会议室,配套设施基本为零,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办证区、配套服务点都是临时搭建,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客商要求;朱槿花厅作为开幕式的举办地,空间也十分局促。本次改扩建工程在B地块专门设置了办证大厅,在C地块设置了可容纳2500人的多功能厅,作为今后博览会开幕式的举办地。
C地块为此次改扩建项目的核心区。记者进入展馆看到,数十米高的接待大堂气势恢宏且独具壮乡特色,墙面的铜鼓浮雕甚是吸引人,这里将成为国家领导人迎接来宾、与来宾合影的区域。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还将在接待大堂举行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成就展。在大堂两侧,还设置了休息室与贵宾接待室。
穿过大堂,即可到达一个可容纳2500人的多功能厅,大厅的灯光采用8种模式,声响采用4种模式,展厅内的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调音和屏幕调试工作。据悉,该厅经过专门的降噪处理,音响保真度非常高。正方形展厅的正前方舞台两侧墙上分别安装了超大电子屏幕,展厅的后方还专门设置了媒体工作区。该展厅将作为今后“两会”开幕式的举办地。
多功能厅的下层配备了新闻中心、媒体工作间、采访间,建成后将成为南宁市最专业的新闻发布厅。在1、2、3地块还配备了酒店、会议及餐饮等功能,充分完善了会展中心的配套设施。
穿过多功能厅即可到达C地块展厅。从侧面走出展厅,即为下沉广场及慢行系统,这一区域属于休闲娱乐区。
按照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为了更高效地推进项目建设,减少与各职能部门沟通的中间环节,项目业主纵横公司创新工作方式,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针对两轮电动车数量多、分布广这一情况 ,柳州市多措并举 ,保证措施、设施、宣传“三个到位”,让登记备案制度深入人心 ,使工作有序开展。 ...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