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莹 本报通讯员 谢建伟
“挂职前我很迷茫,挂职后我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明确了未来人生的方向。”9月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钦州学院学生潘晓霜表示,这个暑假过得很不寻常。她回到家乡象州县挂职罗秀镇社区团支部副书记一职。从社区干部和村官身上,潘晓霜了解到农村基层工作的艰辛和意义,了解到群众工作的琐碎和重要,了解到新农村发展的困难和希望。
潘晓霜是我区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的其中一员。今年暑期,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自治区教育厅,在全区组织开展了“1+1”基层培养计划,以“锻炼成长在基层,青春梦想绽光芒”为主题,共选派近2000名大中学生到户籍所在地挂职为乡镇(街道)直属团支部、村(社区)团支部副书记或书记助理,开展挂职锻炼。
活动开展的消息向社会公布后,引来了众多学子的积极参与。家住柳州市鱼峰区的彭瀚说,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自己总是在家宅着,很少出去活动,和社会接触很少。如今,有了挂职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因为可以提前感受职场的氛围,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此次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除了让学生提前“步入社会”、加强实践教育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升这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对青年的思想引导。潘晓霜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团县委和乡镇团委的负责人就对她进行了多次理论培训。她带着“来基层究竟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的问题,开始了这段为期近1个月的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挂职期间,她主动和社区干部、村官、农民打交道,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愿望,探寻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破口。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柳州市鱼峰区驾鹤街道办蟠龙社区,彭瀚每天都早早地来到他的挂职工作地点,忙着给社区建立网格信息数据库。这份工作不仅发挥了他熟悉计算机操作的特长,也让他懂得了社区流动人员管理是门大学问,社区里的叔叔阿姨看似平凡的工作原来并不简单。
大、中学生的到来,受到了挂职单位的好评。彭瀚所挂职的蟠龙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还是第一次有在校学生来社区锻炼。他眼中的这些90后学生思维敏捷,熟悉计算机操作,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就成为社区的得力助手。不过他们初到岗位时,还有点害羞、不够大胆,待人接物确实需要历练。据统计,仅在鱼峰区,就有21名大学生和16名高中生分为16个小组,在区内16个街道、社区(村)基层团组织挂职,参与基层团组织建设和清洁乡村、网络管理等社会事务工作。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希望通过这种“大学生+中学生”的创新模式组合,在挂职期间安排一名大学生与一名中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年长帮助年幼、先进带动后进、个体辐射群体的方式,实现“1+1>2”的效果。同时,安排大、中学生直接到乡镇(街道)直属团支部、村(社区)团支部任副书记或书记助理职务,不仅为农村基层团组织配备了高素质的实用人才,也为挂职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引导大、中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创新尝试。
新闻推荐
“三万三进”驱动服务“直通车” ——来宾市力促干部转作风为民办实事见闻
本报记者罗侠本报通讯员黄寒冰“从来宾市到武宣县路段短短70公里,交警部门设有多个固定及流动测速,是为罚款吗?”近日,网友“南蛮世家”在网上发帖反映问题。该辖区的交警三大队立即回复释疑。很快,网...
象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象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