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荣新在菜地里摘菜。
一名年过八旬的阿婆,种了2亩多蔬菜,成熟后却无力运往市场销售,网友得知此事后,纷纷伸出了援手。
网上“买”菜引关注
6月3日,知名网友“诗诗语”在今网论坛上发帖称,在柳州市独静路静兰村,有一名老人租地种了许多蔬菜,但因家人都不在身边,年迈的老人没法将成熟的蔬菜运往市场销售,许多蔬菜只能枯黄烂在地里,令人十分心痛。
“诗诗语”称,6月2日,她和一个朋友到老人的菜地去采摘了不少“绿色食品”,同时也了解到了老人的难处,因此特地上网发帖,希望更多的网友去买老人的蔬菜。
“诗诗语”介绍,老人售菜不在意能卖多少钱,价格可完全由采购者说了算,看着给钱就行。
这篇帖文很快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老人都八十多岁了,却依然每天辛勤劳作,种植了这么多蔬菜,单凭这种精神,自己也得去买些菜帮衬一下。
众多网友前往帮衬
在“诗诗语”的帮助下,记者联系上了帖中老人的外孙女黄女士,此时她还不知道外婆已在今网论坛上引发了较大关注。
黄和家人租住在静兰工业区,她经常去看望外婆,但因为要照顾才7个多月大的孩子,她也没办法帮老人做更多的事。
黄告诉记者,外婆此前和舅舅、舅妈住在一起,租了静兰村村民的2亩多地,依靠养猪、种菜生活。今年3月,因为特殊原因,黄的舅舅、舅妈都回忻城老家去了,剩下老人独自一人生活;但老人闲不下来,继续种了许多菜,蔬菜成熟后却遭遇了难题,除了黄他们去摘一些回家外,老人没法将菜运到市场上出售。
为减少浪费,几天前,黄女士特地邀请了几名朋友到老人的菜园去摘菜,有人将老人的情况发帖至论坛上,很快引发关注。
从论坛获知老人的蔬菜待销后,不少网友已积极行动起来,前往老人的菜园“买”菜。昨日,老人告诉记者:前一日有一名年轻男子开着高顶篷来到菜园,摘了许多菜回去,说是要回去分给朋友们吃;离开前,男子给老人留下了50元菜钱。
而在得知记者要前去寻访老人的消息后,也有今网网友委托记者“买”一些菜,并特别交待要“付给”老人100元菜钱。昨日,老人摘好两包蔬菜后,告诉记者只要10元菜钱;百般坚持之后,她才勉强接收了那100元。
老人强调说,自己种的菜从不打农药,而且施的都是猪粪、人工肥料等,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网友喜欢的话尽管去摘,价钱适当给一点就行了。她说自己并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不想浪费。
劳作已成为一种习惯
种植2亩多的菜地,老人每天都得下地忙碌。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老人住处时,她刚从地里回来,正在屋前清洗脚上的泥土。
经过交流,记者了解到老人名叫蓝荣新,今年84岁,老家在忻城县一偏远山村。
老人说,自己40岁时丈夫就去世了,依靠辛勤劳作,她一个人拉扯大了七个子女;子女们长大成家后,她又帮忙带孙子外孙等。直到五六年前,孙辈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老家只剩下她一个,为方便照顾,儿子特地把她接到了柳州。几年来,一家人租用村民的田地,依靠养猪、种菜等为生,售菜事宜一直由老人的儿媳负责。几个月前,儿子儿媳都回了老家,蔬菜的销售就成了大难题。
实际上,老人上一季种下的蔬菜已有不少烂在地里了,但她没有放弃,把那些蔬菜铲掉后,又在地里种上了大片的玉米。如今,老人的菜地里有韭菜、南瓜苗、红薯叶、豆角、油麦菜等时令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则还要10来天时间才长成熟。
虽然现在后辈们都劝老人少种一点,但老人说,劳作已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果不让她种菜,她真不知道该干什么去。
在老人看来,劳作还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如今她除了背有点驼、耳朵有点聋外,并没有其他什么病痛,甚至还能自己穿针引线。因此,她说,自己会一直坚持种菜。
今报记者赵本高 文/图
新闻推荐
9月19日是中秋节,当晚不少民众通过燃放孔明灯来寄托美好愿望,然而这样的祈福方式却存有火灾隐患。图为忻城县一些居民到当地东门广场放孔明灯。今报通讯员樊绍光 摄...
忻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忻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