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新闻 合山新闻 象州新闻 武宣新闻 忻城新闻 金秀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来宾市 > 忻城新闻 > 正文

打造来宾经验“升级版”

来源:广西日报 2016-08-04 21:36   https://www.yybnet.net/

对话

李滨夙: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

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韦凤云:来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李滨夙:来宾市是桂中文化和壮文化集中的地方,既富有地域特色又很有包容性。在您眼中的来宾文化特色是什么?与柳州文化又有怎样的关系?

韦凤云:来宾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3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壮族先民“麒麟山人”就在红水河流域繁衍生息。秦统一岭南时,在今来宾市境内首设县级行政建制,至今已有2220多年历史。来宾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是“红水河文化”,她的柔美性、穿透性和包容性,造就了来宾人的精神文化特质。

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来宾“红水河文化”不断吸收全国各地移民带来的区域文化养分,又吸纳邻近骆越文明、岭南文化的精髓,不断融合升华再创造。特别是建市14年来全民奋发凝练出“心容天下 敢为人先”的来宾精神,形成了融入红水河文化、麒麟文化、壮族文化、瑶族文化、盘古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容天下”的多元文化。从历史角度看,来宾文化特色鲜明,桂中文化和壮瑶族文化交相辉映,具备了张扬城市个性的异质性特征;从现实角度看,随着“两区一带”的开发建设,来宾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天下来宾 来者上宾”的响亮名片形象展示了来宾人宽广的胸襟。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从柳州划分而立的来宾市,与柳州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文化相容:来宾的“麒麟山人”与柳州的“白莲洞人”同样活跃于旧石器时代,均为壮族先祖;柳州鱼峰山公园有壮乡歌仙刘三姐的传歌遗址,在“莫老爷”的故乡——来宾忻城县则流传着刘三姐与莫老爷斗歌的故事……凡此种种,均说明来宾、柳州共同受到红水河文化影响,一脉同源,枝繁叶茂。

李滨夙:近年来,来宾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创造了富有广西特色的来宾经验在全国推广。您在这方面工作中最深的体会和感受是什么?

韦凤云:来宾市从文化设施最薄弱的农村入手,探索“政府引导、重心下移、整合资源、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为主要经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实现了市、县、乡、村、屯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2013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并获文化部、财政部授牌。“广西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经验”被中宣部列入2015年度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全面参与。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如何解决“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来宾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亲自推、绩效“一把尺”制定建设标准、文化战线“一帮人”抓机遇勇创新等“三个一”保障有力,“小财政”撬动大投入、“小资源”合力办文化、“小百姓”自主管文化、“小机制”落实“大文化”、“小活动”支撑“大服务”等5个“小”综合发力。2008年以来,累计筹措文化惠民工程资金约30亿元,群众投工投劳36万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文艺演出、山歌会3万多场,电影下乡5.2万多场,各类培训10万多次,创造了“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形成了“文化与经济共繁荣,农村与城市同分享”的可喜局面。

李滨夙:来宾文化艺术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在今后发展提升过程中,您觉得仍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在精品创作方面又有什么困难?在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方面,又有哪些建议和规划?

韦凤云:来宾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走出一条“花小钱、办大事”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路,精品剧目创作取得新突破:现代彩调剧《蔗乡女》、大型地方戏剧《大师道》分别荣获全区第九届剧展银奖、铜奖,彩调快板《逛新村》荣获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最高奖——“精粹奖”。但相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有三大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与总的经费需求有较大差距。二是服务人才匮乏,文化人才出现断层现象。三是后续管理有待加强,设施使用率和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在精品创作方面,由于来宾基础较差、财政困难,可用于文艺创作的经费较少,且机构缺失、人才缺乏,导致节目质量不高,真正能够在全区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还不多,来宾艺术创作品牌还没能真正打响。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注入了新的内在动力。建议广西扶持一批文化领军人才,同时加强对全区各文艺家协会会员和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十三五”期间,来宾要抓好5个方面工作推进城乡文化整体发展:

一是巩固提升,打造来宾模式“升级版”。健全长效机制,发挥主体作用,激励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二是突破瓶颈,实施城区网格化管理。把城区所有人口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设施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三是挖掘潜力,不断推陈出新。实施“一县一剧”工程,实现本地特色精品剧目全覆盖。实施“九个一”精品工程,市级及每个县(市、区)每年要在小戏、曲艺、舞蹈、声乐、美术、书法等9个艺术门类作品中至少打造一个精品作品。力争在2016年出台并执行《来宾市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奖励办法》。

四是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逐年提升。做好文化产业规划,最终形成“一城六区多园”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1%以上。

五是加强“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完善资助和激励机制,探索“非遗”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组织开展对本地壮欢、师公戏、黄泥鼓舞、翡翠鸟舞等民间绝技的挖掘和整理,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链接——

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蕴藏于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制定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健全群众文艺工作网络,发挥好基层文联、作协、文化馆(站)、群艺馆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引领作用,壮大民间文艺力量。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演出队、老年大学以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网络文艺社群、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等广泛开展创作活动,创新载体形式,展示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成果。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引导群众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普及文艺知识,培养文艺爱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鼓励群众文艺与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相结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10月3日)

新闻推荐

有一种感动滋润心田

本报记者陈坤本报通讯员黄小波樊绍光历史罕见的秋冬春连旱,来宾市30多万人发生饮水困难。春耕生产用水全线告急!连日来,该市各界投入到抗击“旱魔”的战斗中。一线干部、群众、部队官兵...

忻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忻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上下同心抗大旱2010-04-11 22:54
评论:(打造来宾经验“升级版”)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