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在马泗乡马泗村高龙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大棚里忙着护理果蔬,游客正在采摘果实,百香果、柑橘、金银花、紫玉淮山、珍珠糯玉米等生态农产品摆满电商货架,一幅丰收的喜人画面。
近年来,忻城县紧扣脱贫目标任务,按照“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思路,创新实施“抓党建促脱贫”工程,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推动全县8.0799万贫困人口逐步实现脱贫。
筑牢堡垒 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
在2757个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或联合支部,把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最基层;在130个行政村(社区)各成立1个合作社、培育2个以上增收产业、树立3个以上党员带富模范;成立“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和抓党建促脱贫两个扶贫工作队;选派51名“第一书记”,挂点、驻村,访民情、抓脱贫、促脱贫……
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党建的新常态。今年以来,该县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脱贫路上党旗红,扶贫帮困争先锋”活动,积极推进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党员、“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在助推扶贫开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全县农村发展和乡村建设、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党员引领 争当脱贫攻坚领头羊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去年10月,自治区教育厅干部罗锦锋带着行李来到古蓬镇上浪村担任“第一书记”。古蓬镇以区教育厅派驻“第一书记”为契机,专门成立了扶贫工作队抓上浪村脱贫摘帽工作。
针对上浪村19户贫困户危房和无房问题,该村扶贫工作队从教育厅扶贫资金中先行借支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由村党总支部书记组织党员工程队,按照危改标准,帮助他们建设,预计10月底将全部完成建设。针对该村43户没有电视问题,通过争取后援单位电教馆党支部支持43台新电视发放给贫困户,实现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的目标。针对部分贫困户没有增收产业问题,通过实施百户贫困户养殖生态鸡、百户贫困户养殖生态牛、百户贫困户劳务输出“三个一百”有效措施,目前,全村已有130户贫困户养鸡苗6500只,51户贫困户养牛,50名农村妇女成为“八桂月嫂”,50人组成工程队参与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土地平整等,基本实现每一户贫困户均有发展产业、有增收项目。
“在党委书记和‘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实现脱贫摘帽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感受到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樊大爷很高兴。
因地制宜 探索党建扶贫新模式
“这几年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村实现脱贫有望了。”城关镇板河村党总支部书记韦太光告诉笔者,该镇党委通过建立政府部门、村“两委”、党员联动服务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依托土地资源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依托壮乡文化优势,打造特色生态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促进农民增收,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3750元。
板河村的变化,是该县成功探索“民心党建+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的典型。除“党建+旅游+”模式,该县还探索实施“党建+电商+扶贫”的党建扶贫模式,在12个乡镇建成36个村级淘宝服务及配送站点。目前,该县正在重点策划贫困村农产品上行项目,把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如今,该县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互联网+致富能人+产业项目”模式、“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党建+集体经济+扶贫”等新路径、新模式,逐步实现党建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蓝春青
新闻推荐
10月19日,市人大调研组到忻城县就开展“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工作进行调研,了解该县工作推进情况及存在问题和困难。县人大常委会处级干部莫桂禄、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陈深畅等领导陪同调研。据了解...
忻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忻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