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尧杰
“老亓,丙砚,咱们每家都建个沼气池吧,不光能用上廉价的燃气,沼渣、沼液还是桃树的好肥料。听说还能获得补贴呢。”今年年初,三个林果种植大户张长宝、亓恒春、陈丙砚在一起吃饭时,张长宝提议。“这是个好主意。”陈丙砚、亓恒春连连叫好。说干就干,立项、备料、施工……4月17日,在春风轻抚下,莱城区方下镇卢家庄村张长宝的桃园里,桃花朵朵开,散发着阵阵清香。他新建的沼气池已基本完成。
早在2002年,方下镇卢家庄村的张长宝和亓恒春在村里各承包了几十亩地,全部栽上了桃树。他们两家的桃园和冶河村另一位承包户的桃园连在一起。如今,他们的桃园已经发展成有机基地,每年丰收季节,不用出莱芜,就被当地的各大超市收购一空。同时,他们又发展苗木栽植产业。现在,这里已发展成为一个300多亩的苗木林果基地。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多年来,他们却一直相处融洽。2010年,杨庄镇陈楼村的陈丙砚把冶河村的那片地转包了过来。他们三人更是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渡过难关,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什么事我们都是商量着来,有什么好信息从来不是自己独享,都是互相转告。”张长宝种了50多亩桃树,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沼渣和沼液是桃树很好的“营养品”,不再使用化肥,不仅经济实惠,而且长出的油桃口感更好,食用起来更安全。以前,他自己有个沼气池,可体积太小。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和亓恒春、陈丙砚两人一说,三人一拍即合。
生意萧条时,苗木销售不出去,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在一起商量着应对之策,把销售渠道融进了网络里;亓恒春要上一个温室大棚,张、陈两人帮他出主意、想路子,如今,亓恒春的温室大棚一年就能收入5万元;陈丙砚苗木基地发展越来越快,也离不开张长宝、亓恒春的“出谋划策”……最近,他们又在一起商量在油桃收获季节搞个采摘游。“一个好汉三个帮,各干各的毕竟势单力薄,实践也证明,只有抱成一团,团结起来,才能把事业做大。”他们三人笑得就像当下桃园里正在盛开的桃花一样灿烂。
新闻推荐
■深化改革开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述评①抓大项目就是抓发展
本报记者 柳尧杰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空旷之地,如今,十几个单体工程齐头并进,总投资70亿元的珅诺基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光伏产业领域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项目看准了国家政策调整的大好机遇,一...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